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报告近几年来,80后、90后逐渐成长为大学生的主体。

关于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讨论也接连不断地见诸各种媒体,有赞扬,有批评,褒贬不一。

作为一名80后的当代大学生,我以我们班级为调查对象,对同学们的价值取向做了简单的调查,目的是让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概论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也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

就现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在中学及以前的教育过程中,学习与升学的压力,生活上对家庭的过多依赖等,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协调,个体需要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他们进入大学后有较多的不适感、失落感和彷徨感。

同时,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文化的交融与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

社会价值观念,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无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此次调查中,我发现,只有38.5%的同学有自己明确并正确的价值取向,43%的同学价值取向偏离社会总的正确的价值观,18.5%的同学不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

二、现状:总共有61.%的同学存在的问题,我总结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具体如下:(一)自我意识增强。

从革开放到现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逐渐增强,对自我需要的尊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与追求,对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

尽管从主流看,当代大学生并没有忘却社会主体,他们追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追求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认同个人的发展、幸福、未来,与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是分不开的。

但自我意识的增强,在少数人身上极化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已不容忽视。

(二)、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增强。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他们的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着竞争二字。

例如,学生干部要竞选,奖学金和各种表彰要竞争,就业岗位要竞争。

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他们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不再“知足常乐”而趋于保守。

他们通过竞争,得到锻炼,也得到回报。

比如,他们认为当上学生干部能够锻炼能力,培养管理素质;争取到奖学金和各类奖励证书,既能表现知识和能力水平,又可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同时还能充分展示自身价值。

但竞争是严酷的,有成功就有失败,因而,不正当竞争或者说竞争目的与手段的非同一性现象也时有出现。

(三)民主法制意识增强。

大学生崇尚民主、法制社会,并逐步学会用法制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比如,他们关心高校收费的标准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实行缴费上学后,他们认为大学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学生应该享有与之相当的服务,应该有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权利,有自我管理的权利,服从学校统一安排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他们希望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同时又不愿意个人的自由受到限制。

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是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积极的表现,但往往也有不少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三)功利观念。

一方面,传统文化倡导,青年人应该具有无私奉献、重义轻利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经济杠杆的作用,认同个人利益的合理地位,由此带来人们对功利的追逐。

因而传统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的强烈冲撞。

当代大学生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有明显的功利观念。

(四)信仰危机。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关切现实和自身利益,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更加注重学科专业选择的实用性,注重今后的社会地位、爱情婚姻和生活的质量。

他们在理想和信仰的选择上,更多的是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就业时往高收入单位挤,一段时间,“孔雀东南飞”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时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

(五)诚信和爱心的缺失。

诚信和爱心是生存之本。

当代大学生在诚信和爱心方面的缺失,表现也是另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凭、假证书屡见不鲜,对同学、对社会的冷漠,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度的问题是他们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失。

(六)责任意识淡薄。

责任意识淡薄反映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一些人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今朝有酒今朝醉。

在生活上,不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超现实消费,贪图享受,没有家庭责任;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责任;在个人感情问题上,不图天长地久,只图曾经拥有,缺乏对自己对他人的道义责任等。

综上所述,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分析,不难看出以下特点:社会选择与主体选择的矛盾冲突,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冲突,道义原则与功义行为的矛盾冲突,法制意识与平等效益的矛盾冲突,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矛盾冲突。

三、观点、建议在世界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想立与不败之地,当代大学更应该拥有良好的价值趋向,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一切从严要求自己。

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1、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的现代价值观念,从根本上说,就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建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就必然涉及到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认识问题,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坚持集体和个人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和国家应该尽最大努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充分肯定,社会发展建立在社会每一个个体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

集体主义决不是,也不应当成为限制个性发展,束缚个人才能的桎梏,更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障碍。

相反,集体主义是实现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有可能有个人自由。

”①其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人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心。

集体主义强调社会与个人相比,是更重要和更根本的存在,只有国家和社会兴旺发达,每个人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2、尊重科学文化、尊重知识的价值观念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人类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现代社会,科学的价值与日俱增,知识经济已渐露端倪。

从某种意义上说,哪个国家掌握了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它就占领了社会发展的制高点。

因此,大学生应该树立尊重科学文化、尊重知识的价值观念,努力塑造自己追求真理,反对愚昧,塑造自己勤勉、严谨、求实、创新的现代科学精神,切不可因社会上一时出现的“体脑倒挂”现象而衍生“读书无用论”的不正确思想观念,大学生应明确“体脑倒挂”只不过是计划经济时代价格双轨制以及现代化程度不发达的一个副产品而已,并非现代化进程中之固有。

3、崇尚开拓创新的价值观念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树立开拓创新的价值观念,才能不断地开拓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因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大量新的领域需要开发、无数新的课题需要解答,各项新的事业需要不断发展,如果拘泥于传统的中庸守旧价值观,“不为天下先”,不求进步,不求发展,不愿接受新事物,那么,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会停滞不前。

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数以千万计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当代大学生树立开拓创新的价值观念责无旁贷。

当然,需要作出努力的不只只是当代大学生自己,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大学校园,也应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出努力:第一,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职业观的变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产物,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

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人们安身立命和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

丢掉了诚信,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

第三,培育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坚持竞争与合作并存。

在现代社会,竞争是人必备的生存能力,但学会与他人合作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能。

因为21世纪科技发展一体化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创新人才将以一种集合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未来的人才只有具备谦虚谨慎,懂得尊重、关心、团结他人的素质才能有所建树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因此高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第四,实践锻炼。

实践是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途径。

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及意义的判断,是在实践中完成的。

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样源于生活,应在践行中得到升华和内化。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要尤其重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实行校内外的有机结合。

通过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实训、实习等职业岗位锻炼、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服务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结合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进行,以集体主义教育和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做贡献为重点,也可与勤工助学活动、校园绿化与环境保护活动结合等在一起,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强、自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五,文化引领。

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除大师、大楼之外,主要是其文化环境。

大学的办学理念,学术自由、民主管理的氛围,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最好土壤,其校风、教风、学风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大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克服教育过程的功利化、物化和技术化倾向也起着重要的启迪和陶冶作用。

大学的软环境,不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教育管理及服务保障工作,弘扬什么,抑制什么,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总结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了存在于大学生思想中的错误的价值取向,为我们拉响了警钟;也思考了应对的措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同时发出了呼吁,突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希望代表祖国未来的当代大学生能够尽快走出误区,走向光明的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