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校本研修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近年来,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各学校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各种教师培训中,立足校本,在学校层面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工作,以教师日常的教学现场为基点,通过个体研修、团体研修和区域研修三个层面,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进行专业学习和反思,把教师专业学习、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校本培训结合起来,生成和建构对他们自己有意义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知识,不失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倡导专业学习,加强个体研修
专业学习是改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专业学习包括事前学习、事中学习、事后学习。
事前学习是指教师在进入教学现场前的平时性、准备性的主动学习。
事前学习是自己专业成长的基础。
这种学习以保持积极上进心态、追随时代精神潮流、丰富文化底蕴和更新知识结构为目的,关注教学目标和有关背景知识,为教学现场提供充裕的源头活水。
事中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现场的进行过程中学习,也即基于教学现场实践经验积累的学习。
事中学习要求教师把教学现场中每一个教学行动都看作是教师可以学习的过程,是针对教学进程、教学环节、学生反馈等课堂教学主要元素的即时性的教学反思。
事后学习是指与实践相关联的理论学习或理论的提升。
在教育中表现为定期的继续教育或培训学习等。
通过事后学习,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质的飞跃的提升平台。
从经验中学习还包括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总结,这种事后学习包括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叙事、教学实录等形式。
教学反思特别是要记那些不足的、有待于改进的方面。
教育随笔、教学叙事、教学实录等,可以记录教学现场的点滴体会,也可以是对某一教学设计或某一教学细节的探讨,也可以是对一堂课的实录,其中一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对教学细节的关注。
倡导专业学习必须“唤醒”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为此学校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1.为教师提供“走进新课程、体现新理念”的体验平台。
教师能够对学习内容、活动过程和成长目标进行“自主选择”,是校本研修与现行其他形式的教师教育活动最明显的区别之一,也是受到一线教师欢迎的直接原因。
在研修过程中,学校组织者和专业人员均以“服务者”的角色出现,组织者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场地、时间等必要的“资源服务”,而专业人员的任务是按照教师们选定的研修主题,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提供“信息服务”,进行专业指导。
2.聘请有关专家为教师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化发展策划指导。
校本研修的出发点要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认知特征和情感需求。
校本研修要激发的首先是教师自主更新的积极性。
校本研修从“教师生涯规划”开始,关注教师成长的全过程。
发现问题时注重反思归因和个性化分析,以便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选择研修内容时注重主题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以便适应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研修过程管理注重制度化和规范性,以确保教师研修活动的连贯性;评价研修效果时注重考察教师的行为改变和思想观念创新性,以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递进性。
研修活动的主题、方式充分体现教师的年龄特点和教龄特点,使不同的教师和同一教师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能通过校本研修获得发展的机会。
二、实施专业对话,促进团体研修
教师对话可以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了解,专业对话可使教师知识互补,集思广益,增进友谊,调节心态。
专业对话是学校研修活动最常见的一种校本形式,无论是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专业对话,还是不同年龄之间教师的专业对话,彼此之间都可受益。
专业对话的形式主要有:
1.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法针对教学现场中的某一教学细节进行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剖析,从而揭示出规律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因而它更有实效。
教师建立在对自身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基础上,借助于教育理论对教学案例进行解读,找出个案中的特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逐渐积累和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师培训的经验和创意。
学校鼓励教师将经验和教训撰写成案例,在教研组和全校范围内召开案例报告会。
这种案例分析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
正面引导型。
即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二是问题诊断型。
这种类型的案例分析主要是向教师提供一些不成功的案例,让教师共同探讨问题。
2.主题研讨。
主题研讨是教学过程中就某个主题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
这种校本培训模式由于直接指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某一个或某一方面的问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所以被广大教师所乐于接受,称其为课程走向教学的桥梁。
如某小学数学组在探讨“应该怎样体现教师的有效引导”这个问题时,就从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情境安排、教师引导语言运用、教学板书呈现、教师问题设计等方面入手,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大家取得了一些共识。
这样,既充分锻炼了参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养,又使教研组的良好研讨氛围得以有效形成,反过来也促使主题研讨更深入、更有效,可谓一举多得。
3.教学沙龙。
为了使教师的思想不断丰富、深邃起来,视野不断开阔出去,学校可就一些教育问题不定期地开展教育沙龙活动。
在这种沙龙漫谈中,思辩、对话是主题,碰撞、生成是目的。
教学沙龙实质上是问题情境下的高层次学习。
4.合作研究。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国际教育界推崇的教师专业成长范式。
学校可以把教育科研课题作为校本培训的基点,通过培训满足教师教科研工作的需要,通过教科研工作带动教师专业成长。
建立教师专业团队,进行同伴互助,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可以使教师深度参与,从微型课题、调查研究、合作课题研究做起。
三、发挥专业引领,实施区域研修
通过专业引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让教师的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真正的专业性活动。
专业引领者可以是专家、学者,也可以是本地或本校的名师和骨干教师。
形式可以是专题报告、系列讲座,也可以是现场示教或说课,使教师明确某些特定的教学行为的操作要领。
1.名师现场示范。
为了发挥教学骨干的先导作用,教研部门和学校对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骨干教师可提出“科研+教研”的专题研究任务。
要求每个骨干教师结合本岗位、本职务、本学科,围绕课程改革涉及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
名师现场示教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辐射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开展理论讲座、示范课、互动交流和反思归结等连贯研修活动,向同学科青年教师示范。
2.教研员专业引领。
以校为本并不等于封闭自守,拒绝外援。
学校要借助于教研员专业引领作用,让其与学校一起制订理论与专业学习计划,落实学习书籍,提供培训内容;与学校领导、教师一起策划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经常参与教研组的备课活动,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培训,为学校全体教师作讲座和上示范课等,对教师进行理念的更新和方法上的指导,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