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研究——建立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有效沟通的教师教育机制探索(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4YKF001)渭南师范学院二〇〇七年六月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研究——建立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有效沟通的教师教育机制探索渭南师范学院秦文孝罗维亮陈兰萍等内容提要: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步子最大、思想内容最深刻、波及面最广泛的一次改革。
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必须首先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了解基础教育的需要,了解基础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和主动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有效沟通的教师教育机制,才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施状况;教师教育改革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4YKF001)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
出于职业的敏感和师范院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2002年,从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伊始,我们就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开始研究。
为了主动地适应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建立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衔接的良性机制,以便更好地及时解决问题,推动引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我们以信息与教育科学系的教师为主体,并吸纳了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40多位学生,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在学院的支持下进行重点课题立项,对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点上的调查工作以陕西省渭南市率先进入新课程的几个县市为主,对象涉及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五个层次,重点考察了14所中小学;面上的调查工作以参与的学生原籍为主,主要以原就读学校的老师、在校中学生及学生家长为对象,涉及到13个省区的30余所中小学;还利用某高校函授面授对900余位教师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直接调查学校40余所(其中地市级城区学校6所,县乡以下学校38所),教育行政管理人员30余人,教师1200余人(涉及学校467所,其中县市区所在地学校119所、乡镇以下学校348所),学生800余人,家长37人。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新课程的理念、实施的保障系统、课程内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的转变情况以及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等方面。
调查工具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问卷、校长问卷、教师问卷、大中小学生问卷各一份;不同人员的访谈提纲各一份。
共发放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问卷30份,教师问卷1200份,各类学生问卷800份。
收回有效问卷:管理人员30份,教师问卷663份,学生问卷691份。
听取市(县、区)、乡、校汇报30余场,召开教师与学生参与式座谈会26场;听课48节;并按访谈提纲对44所学校(小学9所、初中28所、高中7所)的79位教师、116名学生、37位家长进行了个别深度访谈。
在研究的理念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以农村为主、兼顾城市,以陕西为主、辐射全国的原则,资料来源量大面宽,具有普遍性,可信度高。
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把建立基地深入剖析和面上调研结合起来,采用参与、访谈、跟踪、问卷、经验总结等多种方法,注重了研究的实证性。
我们在陕西率先进入新课程的省级示范学校渭南市临渭区北塘小学、朝阳路学校、开发区高新中学,省级示范学校澄城县城关一小、二小、北关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挂牌共建了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参与新课程的设计、师资培训、问题咨询、听课诊断、课题指导、经验总结工作,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并培训了心理学专业、教育技术专业的100余名学生参与省内外的调研和资料整理,培养提高了师范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在研究的实施中,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共同参与。
高校教师为一线教师进行理念辅导、教育技术培训和问题诊断;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为高校师生介绍新课程实施状况报告并提出教师素质结构要求和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既使新课程的实施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教育理论,深化了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师教育院校和用人单位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初步形成了互惠共赢的教师教育新机制。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步子最大、思想内容最深刻、波及面最广泛的一次改革,它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谋求基础教育的发展,始终是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目标追求。
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必须首先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了解基础教育的需要,了解基础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和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师范院校的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也只有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线,才能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才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范生从教能力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也只有建立高师院校的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经常走下去,把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经常请进来的有效沟通机制,才能建构目标统一、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现代教师教育新模式。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是顺利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表现在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管理机制比较健全,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课改管理制度、落实了保障措施、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培训、初步形成了校本教研模式、建构了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新课程实施机构的基本状态是:小学实施的积极性最大,效果也比较显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可以用“趣风吹皱寒池水,春江水暖鸭先知”来描绘。
新课程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价值观,改变了传统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突出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建构的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小学的普遍认同。
获得的实际效应是,课堂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高了,思维被激活,想象被扩展,像叶澜先生说的那样“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初中的实施情况比较复杂,可以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想说爱你不容易”来描绘。
由于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的关系,94%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都能接受,而且认为课程改革十分必要。
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应用的各种活动设计,适当引入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探讨,使得课程的趣味性、灵活性提高,要求死记硬背的知识少了,灵活运用的知识多了,课程的弹性空间增大,这些都普遍地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但忧的是教学设施不足、教学资源稀缺,网上信息很多学生无法获得,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农村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帮助;忧的是合作学习、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固然好,但在60、70,甚至将近百人的城镇大班额中教学活动如何开展?……这种种的喜忧矛盾,使不少教师处于欲罢不忍、欲说还休的尴尬境地。
高中的实施情况相当矛盾复杂,面对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他们既关注、期待新课程的到来,又对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能否成功表示忧虑与怀疑,从而表现出态度上的犹豫不决和行动上的滞缓与徘徊。
处于关注、认同与期待,忧虑、怀疑与徘徊的状态。
绝大部分高师院校从实质上来说还处于封闭办学状态,忙于扩招后的资源挖潜整合、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等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般显得比较冷漠,表现为关注不够、情况不明、行为应对迟缓。
同时,我们也基本搞清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各类人员(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等)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水平普遍不高、教育资源短缺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瓶颈、新课程教师培训形式单一实效性不高针对性不强、课程评价改革相对落后、教师负担过重、教师教育院校研究支持不力等等一些方面。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基本掌握了新课程对现代教师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教育理念更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育科研以及学科和专业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共计发表相关论文14篇,调查报告一份,专著两部,滚动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两项,中央电教馆研究课题一项,学院研究课题一项,设计制作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一套,制作的相关课件分别获得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奖励);同时,通过深入研究基地听课座谈、理论辅导、专题讲座、学术研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送教上门服务活动,也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专业引领作用(共计在中小学听课248节,为研究基地教师座新课程及教育技术辅导报告和专题讲座13次,听众达2000余人次,为中小学学生和家长做新课程学习辅导及心理咨询辅导9次,听众4000余人,为300余名中小学教师制作了课堂教学录像,帮助、指导中小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60余课时,其中不少课件获得省、市、县级奖励);第三,我们聘请实验研究基地的教育局长、教研人员、校长和优秀教师来学院作报告、进行新课程示范教学、和教师学生座谈,有计划安排师范生在研究基地进行全程式教育实践活动(共聘请基础教育各类人员9人次来院作报告、举行座谈会,先后安排500余名在校高师学生在研究基地进行教育教学、心理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师范院校的教师、学生及时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状况,从而深化自己的教学改革和从教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所有这些,加强了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衔接和沟通,为教师教育的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现状,分析研究了在新课改中基础教育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据此有针对性地对研究基地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诊断性听课评价、作了现代教育理念专题辅导报告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协助指导近百位老师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三百余位老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摄像并制作光盘,并协助四所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等。
研究基地多次被评为省、市新课程实施先进单位,经验材料多次在省市刊物发表;我系师生指导协助制作的新课程课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