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们出行方式的变迁(历史)

人们出行方式的变迁(历史)


……
民国以前,石狮境内运输工具有挑挽,轿、畜驮等。民国后始有独轮车、板车、 畜 力车,人力车(黄包车)、自行车、三轮车等。50~60年代,马车曾是境内主要 客货运输工具,70年代后逐渐被自行车、三轮车取代
人力车(黄包车) 民国9年,石狮境内开始出现人力客、货车,人力客车路线主要从 石狮至浦内、衙口、金井。人力货车主要在港口码头装卸货物。民国23年,石狮 有人力客车200辆,人力货车约40辆。随着公路运输发展,人力客车逐渐减少。 民国35年人力车被政府取缔。
陆上:安全最重要——“未来汽车”的电动汽车分为三种:纯 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如果 把未来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趋势进行排序,应该是安全、环 保和速度,确保安全始终应该被放在首位。
海上:潜水或是飞行——能让人在水下旅行和载货的船 未 来航运交通工具将主要表现在大型、高速、智能化,并在安 全、环保方面进一步加强
自行车 民国初,华侨引入自行车。民国26年前后,公路交通被破坏,自行车成 为主要客货运工具,并逐年增多。1954年石狮境内有营业的自行车约450辆。 1972年增至800辆左右。1988年境内自行车约18575辆。1996年激增到 129446辆。由于摩托车的引进,自行车数量减少。1997年全市有自行车28558 辆。 三轮车 民国35年人力车被取缔后,三轮车成为城镇主要运输工具。1951年石狮约 有三轮车30多辆,1956年约100辆,50年代末逐渐减少,70年代后又趋上升。 1977年石狮约有三轮车200多辆。1980年后三轮车主要用于车站接客、货及城区 运客。1988年有三轮车936辆,其中客运车150辆,货运车786辆。1997年有三 轮车1450辆,其中客运车250辆,货运车1200辆。
最早的肩舆象一个车箱,缚上两根长竿, 上面坐人,放在肩上抬行,为一种代步工 具。后来出现了以手抬高与腰齐的腰舆, 以攀挽竿负行的攀舆和半抬半拉的挽舆等。 关于肩舆的起源,以往多以为始于汉晋。 《晋书》记有书法家王献之乘竹肩舆闯入 他人竹园的佳话;晋画家顾恺之的《女箴 图》,画的是汉成帝乘坐八抬肩舆,据此 认为 肩舆始于汉、晋。但这个说法并不能 成立。1978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固始 县侯固堆 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大墓,墓 主人是宋景公的妹妹吴国的句伍夫人,墓 中出土有三乘 肩舆,分屋顶和伞盖形两种, 距今2500多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轿子。
组长:马文韬 组员:应劼、包燕青、潘芸婷、吴梦婕、 朱瑞仪、汪晓凌 分工:
论文+调查:潘芸婷、马文韬、应劼、 吴梦婕、汪晓凌
资料查找+整理:朱瑞仪 课件制作:包燕青
一、拟定调查主题,确定研究对象 二、寻找相关资料 三、实地调查(如:询问家长……) 四、整理资料、归纳与总结 五、撰写论文、做课件 六、课堂汇报研究结果
空中:更快更便捷
新型飞机(民用)总的方向是更快、续航能力更强、更安全、 更便捷。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想,在 日新月异的昨天,今天,明天,都会是一 片广阔的蓝天,更多的新发明,新创造在 等着我们,到那时,人们的出行方式又会 与现在截然不同了吧。
交通工具的大致变化过程
对个别交通工具 的具体认识
人力畜力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中国最早的轿子 磁悬浮列车
未来交通工具的展望
从古至今,人们的出行方式总在进行着不断的变化,然 而,其共同特点是:越来越先进。
步行(古人)

马车
船(竹筏、木筏和 独木舟 )
火车
电车、轿车 自行车
人力车(黄包车)Biblioteka 汽车、飞机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实际上是依靠电磁吸力 或电动斥力将列车悬浮于空中并进 行导向,实现列车与地面轨道间的 无机械接触,再利用线性电机驱动 列车运行。虽然磁悬浮列车仍然属 于陆上有轨交通运输系统,并保留 了轨道、道岔和车辆转向架及悬挂 系统等许多传统机车车辆的特点, 但由于列车在牵引运行时与轨道之 间无机械接触,因此从根本上克服 了传统列车轮轨粘着限制、机械噪 声和磨损等问题,所以它也许会成 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陆上交通工 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