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优秀课件 实用
权需要的是( )
C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4.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 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 经典是(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 上;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 示君主,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 体系。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 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 “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
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 1、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 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 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 的社会功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 的民族。
• 3、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 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
A 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 》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
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2)地方:
——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 (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对教育: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
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 势力有所收敛;
思考: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 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D 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的原因。“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得出:效 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 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 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
积极
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
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封建 内容,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 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消极
2、“罢黜百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 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不
原因
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统 治者需要
作用
相 目的 同 实质 点 作用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不
原因
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排斥、打击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统 治者需要
尊崇
作用
相 目的 同 实质 点 作用
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 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 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2、确立;——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
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 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 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 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a、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核心观点)
加强君权的需要
b、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c、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 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 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能够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吸取秦亡教训
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 的需要;
③儒家学说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④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起用儒士参政,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 学开始处于于独尊地位
合作探究2: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 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
C 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
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不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排斥、打击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统 治者需要
尊崇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 低潮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相 目的 同 实质 点 作用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不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排斥、打击
央视《百家讲坛》 主讲人王立群教授将 人在世间的成功因素 总结为“四个 ‘行’”:
首先自己得行, 其次得有人说你 行, 说你行的人也一 定得行, 还有你自己的身 体也得行。
首先自己得行
董仲舒这个“读书虫”,在
景帝朝已经做了博士。……实际
就是皇帝的学术顾问。知名学者
董博士有一所花园套房,可他整
天钻在书房里,研读儒学。春日,
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 制度,应批判
问题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 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 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 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秦“焚书坑儒”
原因 不 同 对儒学 点 态度
作用
相 目的 同 实质 点 作用
汉“罢黜百家”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万紫千红开遍,看不见。夏夜,
禽鸟百虫争鸣,听不见。寒来暑
往,三年没有踏进后花园一步, 中国有史以来,
因此,人们称赞他“三年不窥 第一个出了名的
园”。“三年不窥园”后来精炼 为成语“目不窥园”。
“书呆子”,非董 仲舒莫属。
——《王立群读〈史
记〉之汉武帝》
其次得有人说你行
汉武帝即位的当年, 下诏“海选”。……既是 “海选”,就要不设门槛 地选人才。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 低潮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相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巩固政治统一
同 点
实质
文化专制
作用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不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排斥、打击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统 治者需要
尊崇
作用Leabharlann 儒学发展进入 低潮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相
目的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统 治者需要
尊崇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 低潮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相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巩固政治统一
同 点
实质
作用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不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排斥、打击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统 治者需要
尊崇
第2课 汉代儒学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 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的史实。
课标解读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 因? 2、汉代新儒学的内容,被推崇的原因?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黄帝
《春秋繁露》书影
汉代的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 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 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这次,董仲舒“举 首”,考了第一名。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 (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 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 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 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 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 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 (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
是永恒不变的 。
释 疑:“天人感应”学说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 政治,写了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 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 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 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 他。——《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据材
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 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 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 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