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保护学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关文彬、李晓京、邱阳姓名: 陈瑜班级:梁希07-2 学号:070114207野生动物保护学实习报告梁希07-2 陈瑜070114207一、实习目的和意义通过野外实习,掌握野生动物保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重点掌握野生动物野外识别、种群调查与监测、栖息地调查、驯养繁殖、再引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并了解自然保护区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作用,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1. 野生动物野外识别2. 野生动物野外调查与监测3. 野生动物栖息地调查与管理4.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5. 野生动物再引入6. 了解自然保护区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作用三、实习地点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豫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北麓,罗山县最南端,,介于东经114°18′-114°30′,北纬31°28′-32°09′之间,距信阳市32km。
2001年6月,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总面积4.68万公顷,不但是一个以保护山区森林珍惜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的野生动物性保护区,也是一个集自然保护、生态旅游、鸟类观赏、科学考察、教学实习、休闲娱乐、避暑疗养于一体多功能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
董寨保护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形成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孕育出丰富多样的物种和生物资源库,保护区内现分布有植物1879种,兽类37种,两栖爬行类44种,鸟类237种。
因此,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北亚热带地区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区域,又列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优先保护区及国家和全球有重大意义的区域。
董寨保护区被誉为“鸟类乐园”。
董寨的鸟类之多,确为同一纬度或同一经度保护区中所罕见的,鸟类种类占河南省的79%,占全国的20%,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9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的有9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冠长尾雉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
董寨是个观鸟的好地方,在董寨观鸟,什么惊喜的事都可能发生,一天观鸟下来,一般能看到六七十种鸟类,最多能看到八九十种。
董寨保护区每年接待全国各地的观鸟人士达数百人次,北师大、河师大等多所高等院校把董寨作为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保护区开展鸟类科学研究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科研攻关,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25项。
保护区现建设有全国最大的白冠长尾雉人工驯养繁殖基地,种类齐全的鸟类标本馆和益鸟招引悬挂的人工鸟巢,成为保护区生态旅游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雅的生态环境、浓郁的红色文化和佛教文化、众多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吸引了许多热爱自然、追求返璞归真的人们,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2004年6月在董寨成功举办的“中国大陆首届鸟类摄影年会”成绩斐然,拍摄照片近三千幅,涉及鸟种80多个。
越来越多的观鸟人更有理由喜爱这个看林鸟的好地方—山体的观鸟不高,最高840m,安全;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区位优越明显;下游有大型水库石山口,观水鸟也很方便。
保护区交通便利,从北京坐火车,一夜即可到达信阳,再转成汽车两小时即可到达。
如果走京珠高速公路,七小时就可以到达。
基于以上众多原因,我们本次野生动物保护学的实习地点就选择在了这里。
四、实习时间2009年10月19日-10月25日五、实习人员(一)带队老师:关文彬教授(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李晓京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邱阳(北京师范大学)(二)后勤保障老师:徐基良(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刘传义(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三)实习学生: 梁希07-2班全体选修野生动物保护学的14名同学六、实习过程10月20日上午九点左右到达信阳火车站,后驱车赶往董寨自然保护区,到达后安排住宿,下午进行对野外地形的熟悉工作。
下午由三位老师带领,大家沿着白云保护站至高家湾公路进行踏查,一路上了解鸟类辨别知识,用望远镜对鸟类进行观察,了解各种鸟类的习性和特点。
同时发现了招引鸟类用的巢箱。
通过观察,共发现鸟类如下:红嘴蓝雀、棕头鸦雀、柳莺、秀眼、黑脸噪鹛、大山雀、法冠卷尾、北红尾鸲、画眉、领雀嘴鹎、白鹭、小鹀、棕颈钩嘴眉。
晚上,保护区的领导向大家介绍了保护区的自然和人文状况,邱老师进行了观鸟入门的讲解,李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保护区的几十种主要鸟类,关老师在最后向大家介绍了关于生态方面的一些网站,并提出了一些与今天所学有关的问题让大家进行思考。
夜晚在院子里听到麂子叫声。
10月21日上午进行观鸟,沿着白云保护站至水杉林的小路进行。
由于鸟类常常选择早上和旁晚作为活动时间,所以我们把时间定在早上六点。
路上主要观察到的鸟类如下:红脚枭、长尾山雀、黄头山雀、长尾山雀、柳莺、棕经钩嘴眉。
同时观察了路两边的水杉林、杉木林和竹林的分布情况。
上午还主要进行了野外鸟类调查。
采用走样带的方法进行调查,需要使样带覆盖调查区域的至少百分之五十,样带两边各观测50米,记录看到的全部鸟类,并且本着看前部看后的原则,主要是为了防止重复记录。
在记录鸟类种类的同时,还要记录鸟类的数量、距离、生境等。
并记录得到鸟类调查表如下:下午登山进行鸟类观察,主要是对白冠长尾雉,但由于天气原因,出现的鸟类不多,没有见到太多种鸟类,只是捡到了几个白冠长尾雉的羽毛,据推测,白冠长尾雉可能在此处进行沙浴,并且根据羽毛推断这只白冠长尾雉为一只雄鸟。
同时发现蛇蜕一张,保存完好,据外形分析为无毒蛇。
同时,在不同海拔考察了相应的森林类型,高海拔主要为马尾松林、中海拔为马尾松和麻栎的混交林、低海拔为麻栎纯林。
晚上主要由关老师进行了森林生态方面以及相应的动物群落知识的讲座。
10月22日主要进行野生动物栖息地调查方面的学习,上午首先由邱阳老师向大家讲解了电子跟踪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然后关老师向大家讲解了关于生态学中进行样方调查的步骤。
回驻地的路上还观看了正在人工饲养中的白冠长尾雉。
下午驱车去保护站观看朱鹮的迁地保护。
了解朱鹮的习性,喂养方法,管理方法,驯养条件,野化过程等。
期间,大家看到了朱鹮饲养用的食物,以及监控设施等。
参观完朱鹮基地后,在保护区领导的关怀下,大家又去了灵山寺一看。
了解到一些关于灵山寺的历史与信阳的历史文化知识。
晚上观看里一部电影,名叫深蓝,主要讲解海洋动物方面的知识。
10月23日早上六点大家照常起来观鸟,观察到的鸟类品种如下:白眉鹀,大山雀,领雀嘴鹎,北红尾鸲,山麻雀。
上午九点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为大家讲解了保护区鸟类环志的情况,同学们还与保护区的领导进行座谈,向保护区的领导们提出关于保护区建设方面的问题,并向保护区的领导们提出可行性意见。
下午收拾东西,晚上坐火车回北京,次日,即10月24日早上九点到达北京,结束了为其五天的野生动物保护学实习。
七、实习收获(一)通过每天的观鸟活动,我们一共观察到鸟类四十余种,总结如下:(二)总结观察到的鸟类特征如下:白冠长尾雉:为本次实习重点观察鸟类,体形似家鸡而具长尾。
雄雉全长约1.5米。
头顶白;颈亦白;自额贯眼以至后颈,围以1圈黑边,眼下另有1小白斑。
上体大都棕黄,两翅黑褐,杂以白和棕黄色。
尾羽20枚,其中央两对特长,呈银白色,并具一系列黑栗相间的横斑。
喉和胸间横贯以黑带;胸与两胁白而杂以黑斑,并具栗色宽阔羽缘,使下体大部呈为此色。
雌雉羽色不如雄雉艳丽;尾短,仅及雄雉的 1/3;上体呈栗、棕灰与黑色的斑杂状;中央尾羽灰褐,隐约有栗褐缀黑的横斑;胸与两胁均栗色,而羽端杂以棕灰和白色;腹以下淡栗棕色。
在董寨的野外没有见到活体,在山脊上的马尾松林地发现羽毛若干,此外只见到保护区养殖的白冠长尾雉。
珠颈斑鸠:体羽大都为灰褐色。
最显著的特点是颈部有一黑色羽带并有白色斑点。
尾羽黑色,中央一对黑色,外缘有明显的白斑。
嘴暗褐色,比较柔软,脚紫红色。
这种鸟类在保护区分布较多,实习中经常见到,单只出没,主要出现在人类村落附近,不怕人。
领雀嘴鹎:具短羽冠,头及喉偏黑,颈背灰色。
特征为喉白,嘴基周围近白,脸颊具白色细纹,尾绿而尾端黑。
虹膜-褐色;嘴-浅黄;脚-偏粉色。
单只出没,实习时见到的较少,主要栖息于树林中。
北红尾鸲:雄鸟眼先、头侧、喉、上背及翼黑褐色,翼上有白斑,头顶、枕部暗灰色,身体余部棕色,中央尾羽黑褐。
雌鸟除棕色尾羽及白色翼斑外,其余部分灰褐色。
实习中见到次数不多,多栖息于树林中。
棕颈钩嘴鹛:体型略小的褐色钩嘴鹛。
具栗色的颈圈,白色的长眉纹,眼先黑色,喉白,胸具纵纹。
在董寨广泛分布,数量较多,每次观鸟时都有较大数量发现。
黑脸噪鹛:体型略大,灰褐色噪鹛。
特征为额及眼罩黑色;上体暗褐;外侧尾羽端宽,深褐;下体偏灰渐次为腹部近白,尾下覆羽黄褐。
虹膜-褐色;嘴-近黑,嘴端较淡;脚-红褐。
栖息于水边灌丛。
棕头鸦雀:头顶至上背棕红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翅红棕色,尾暗褐色。
喉、胸粉红色,下体余部淡黄褐色。
在保护区中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多栖息于树丛中,成群出没。
强脚树莺:具形长的皮黄色眉纹,下体偏白而染褐黄,尤其是胸侧、两胁及尾下覆羽。
保护区中数量较多,实习中经常可以见到,主要栖息于树丛,成群出没。
冠纹柳莺:中等体型而色彩亮丽的柳莺。
上体绿色,具两道黄色翼斑,眉纹及顶纹艳黄色,下体白染黄,脸侧、两胁及尾下覆羽尤是。
外侧两枚尾羽的内翈具白边。
与黑眉柳莺的区别为侧顶纹色淡,两道翼斑较醒目且下体少黄色。
黄腰柳莺:腰黄色,翼上具两道黄绿色翼斑。
具黄绿色的中央冠纹及眉纹。
体腹面黄绿色。
黄腹山雀:雄鸟头部及喉、胸黑色,头侧具大型白斑,枕部有一白色沾黄的块斑。
背蓝灰色。
飞羽暗褐色,翼上具两条白色沾黄的翅斑。
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色。
体腹面黄色。
雌鸟额、头顶、眼先和背灰绿色,喉、两颊及耳羽白色,下体淡黄沾绿色。
银喉长尾山雀:头顶黑色具浅色纵纹,头和颈侧呈葡萄棕色,背灰尾长,黑色并具白边,下体淡葡萄红色,喉部中央具银灰色斑。
红头长尾山雀:头顶及颈背棕色,过眼纹宽而黑,颏及喉白且具黑色圆形胸兜,下体白而具不同程度的栗色。
小鹀:雄鸟夏羽头部赤栗色。
头侧线和耳羽后缘黑色,上体余部大致沙褐色,背部具暗褐色纵纹。
下体偏白,胸及两胁具黑色纵纹。
雌鸟及雄鸟冬羽羽色较淡,无黑色头侧线。
白眉鹀:头部有黑白色图纹,喉黑,腰棕色而无纵纹。
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色暗,头部对比较少,但图纹似繁殖期的雄鸟,仅颏色浅。
在保护区中数量较多,实习常见到,多栖息于树丛中。
暗绿绣眼:上体鲜亮绿橄榄色,具明显的白色眼圈和黄色的喉及臀部。
胸及两胁灰,腹白。
在保护区中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多栖息于树丛中,成群出没。
(三)观鸟入门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可以分为1.参考物法,利用鸟类周围的参考物先进性定位,用望远镜找到参考物后,再寻找鸟类,以便观察。
2.时钟法,以视线为基准,按时钟指针标定各个方向,观察时利用表盘上的刻度来进行鸟类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