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1.1 气道的护理由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深昏迷,缺少咳嗽反应,容易因痰液等造成呼吸道阻
塞或窒息,轻者引起缺氧而加重脑组织的损害,重者可致死。

急救时应清除口腔或鼻咽部的
分泌物、血液(块)、呕吐物或异物,患者置侧卧位,放入通气道,或气管内插管或尽早做气
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提高动脉的血氧分压,有利于脑水肿消退,降
低颅内压。

对有舌后坠者应经常检查通气道是否通畅,做好吸痰前后的评估。

定时吸痰,以
防止干扰正常呼吸功能和颅内压突然增高。

每次吸痰时间≤15s,并避免剧咳。

对痰液黏稠者,应给予持续湿化。

严格无菌操作。

酌情每2h一次翻身、拍背。

同时应做好口腔护理,经口
插管要管理好牙垫,每12h更换一次位置,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

决定拔管前要充分清
除上呼吸道的痰液。

1.2 脱水药物的应用脑水肿可导致一系列的恶性结果,为了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须
采用脱水疗法。

静脉输入或口服各种高渗液体,提高血液渗透压,造成血液与脑组织和脑脊
液的渗透压差,使脑组织内的水分向血循环内转移;并通过在近端肾小管中造成高渗透压,
而产生利尿作用;同时因血液的高渗透压,抑制脉络丛分泌,减少脑脊液的产生,从而达到
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紧急情况下应选用作用快、功效强的药物,如甘露醇、呋
塞米等。

(1)渗透性脱水:20%的甘露醇,剂量为1.5~2.0g/kg静脉滴注。

甘露醇要在15~20min内
静脉点滴完毕,必要时加压推注,注意勿外渗。

在注射后的10~20min即有降压作用,一般
持续4~6h。

与呋塞米合用,可提高脱水作用。

(2)葡萄糖:常用10%、25%和50%葡萄糖溶液,可静脉滴注,其脱水效果不如甘露醇,但
有营养和改善脑细胞代谢的作用。

(3)利尿性脱水药:通过增加肾小球过滤,减少肾小管对钠离子、钾离子等的重吸收而产生利尿作用,使脑组织和全身脱水,降低颅内压。

脱水效果不如渗透性脱水剂,且易引起水及电
解质平衡紊乱。

1.3 亚低温的护理应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的综合措施,使体温控制在肛温为32~34℃,可
以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耗氧量,减轻脑组织对创伤的反应。

使用冰袋、冰帽做局部降温时,注意使用衬垫保护皮肤。

冬眠期间翻身轻,防止体位性休克,配合冬眠低温使用肌肉松弛剂
和镇静剂时应观察呼吸。

冬眠低温因角膜反射减弱,保护性分泌物减少,应注意眼的保护。

复温时可以用电热毯及提高室温等方法,忌用热水袋,以免烫伤。

复温速度每小时不超过
0.1℃。

1.4 过度通气目前建议将PaCO2维持在30~35mmHg,是控制颅内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制是通过脑小动脉收缩,来降低脑血流及脑血容量。

一般为间断使用,不当的过度通气,会
引起脑缺血而加重病情。

因此治疗性过度通气需行气管插管,必须要有临床经验的医师来进
行操作。

1.5 颅内压监护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常因颅内压增高而导致死亡,故应对重症外伤后昏迷患
者进行持续性的颅内压监护。

颅内压15~20mmHg即为异常。

若颅内压>40mmHg为严重高
颅压。

监护期间要采取措施防止测压管脱落。

伤口有脑积液外渗、监护仪显示高颅压报警、
患者意识出现变化等,都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2 手术后的护理
2.1 体位和气管插管的护理
1)体位
除休克和脊髓损伤外,术后血压正常的情况下患者都应采取头高位,即床头抬高15°~30°,
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回流,又不影响脑血供。

幕上下开颅术后,原则上头位不限,
手术切口可受压。

但是如果在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则应避免切口受压。

对后组脑神经受损,
吞咽功能障碍者,只能取侧卧位,以免口咽部分泌物误入气管。

颈部要自然放松,过度扭曲
会影响静脉血回流。

翻身时应有人扶持头部,使头颈呈直位状避免扭转。

对疑有颈椎损伤者,要注意保持头颈的自然伸直位置,翻身时应将头颈与躯干一起翻动,切忌扭曲,以防脊髓损伤。

2)气管插管的护理
(1)固定好插管,防止插管脱落移位。

(2)为减轻插管对咽后壁的压迫、刺激,头部可取稍后仰位,定时转动头部,减少气管内壁黏
膜的损伤。

(3)气囊管理工作:放气前要充分吸除口鼻腔分泌物,以免流入肺内引起感染。

2.2 负压引流的护理
(1)颅内手术后,常在颅内留置引流管,引流手术残腔的血性液体和气体,减少局部积液。


压引流的引流液一般颜色为淡粉红色,如呈鲜红色则要考虑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如引流液无
色澄清,要考虑是否是脑脊液。

一般引流管在手术后的2~3d拔除。

(2)头皮血管丰富,切口容易渗血,外层敷料如被渗血浸透应及时更换。

2.3 营养的补充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耗氧量增加,蛋白质分解加速,故伤后营
养支持非常重要。

伤后应注意补充高能营养。

鼻饲及十二指肠滴注脑外伤流质。

成人每天总
热量控制在9.2~11.3kJ(2200~2700 cal)。

也可选用平衡氨基酸、脂肪乳剂、要素等。

有资料显示,给予恰当营养支持后,可使患者的免疫力在2周内恢复正常。

早期营养补充的患者
较之未有营养补充者死亡率降低。

除采用鼻饲维持营养外,还应给予适当的静脉营养,以保
证必要的热量。

鼻饲后勿立即搬动患者以免引起呕吐。

2.4 体温的检测高热可加速体内新陈代谢活动,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术后体温宜控制在38℃以下。

保持室温于28~30℃,室内应空气流通,并定时进行空气消毒。

宜以物理降温为主,
如用冰袋置于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用冰帽或降温毯降温。

药物降温应注意大量出汗可
引起虚脱,注意加强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2.5 颅骨缺损的护理颅骨缺损患者尽量不睡于患侧,以免缺损区的脑组织受压。

通过测试缺
损区皮肤的张力高低,了解颅内压的变化。

颅骨缺损的患者一般情况好,可以在伤后6个月
行颅骨修补。

2.6 癫痫的预防与护理外伤性癫痫是指颅脑损伤后发生的癫痫,它可分早期和晚期两类。


期癫痫是指伤后1周内发生,其中又将颅脑损伤后24 h内发生的癫痫称为即刻发作;颅脑损
伤1周后发生的癫痫为晚期癫痫。

伤情越重,并发癫痫的机会越多。

癫痫的发作可加重脑缺
氧及脑水肿,两者往往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应在早期预防性
应用抗癫痫的药物,定时测药物的血浓度,来调整剂量,并做好癫痫的护理,防止自伤及伤
及他人。

参考文献
[1]李莲芬.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1;16(12):755.
[2]陆以佳主编.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15~328.
[3]殷磊主编.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