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血液循环
心脏起搏点 结间束及兴奋在心房内的传播 房室结的单向传导和延搁作用 浦肯野系统兴奋的传导 兴奋在心室肌的传导 兴奋在心脏个部位出现的时间及影响传导的 因素 3.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1)结构因素 (2)生理因素
(四)收缩性 1.心肌收缩的特点 (1)同步收缩 (2)不发生强直收缩 (3)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 2.影响心肌收缩的因素 前负荷 后负荷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
血量,射血,外周阻力和血管壁的顺应形是动 脉血压形成的主要因素。 (1)血量即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 (2)心脏射血 (3)血管外周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期血压最高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血压
最低为舒张压;两者差值为脉压差,简称脉压。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心脏每搏输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一源自心动周期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 始前为一个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1 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 (period of isovolumic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 窦房结P细胞 2 (1)去极化过程 3 (2)复极化过程 4 (3)自动去极化过程 2 浦肯野细胞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1.兴奋的周期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1)不发生强直收缩 (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四,体表心电图 (一)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形态及其意义 1.P波 2.QRS波群 3.T波 4.U波 5.P-R间期(或P–Q间期) 6.Q-T间期 7.S-T段 (二)心肌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 弹性储器血管 2 分配血管 3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4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5 交换血管 6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7 容量血管 8 短路血管
3.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2)阈电位水平 (3)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
(二)自动节律性 1.心脏的起搏点 起搏点,窦性心律,异位心律,抢先占领,超 速驱动压抑。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 4期自动除极的速率; (2)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3) 阈电位水平。 (三)传导性 1.心肌细胞的传导性 2.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contraction) (2)快速射血期 (period of rapid ejection) (3)减慢射血期 (period of slow ejection) 2 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 (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 ) (2)快速充盈期 (period of rapid filling) (3)减慢充盈期 (period of reduced filling)
(二)动脉脉搏 1 动脉脉搏的波形 (1)上升支 (2)下降支 2 动脉脉搏的传播速度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包括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三)静脉血流 1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2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心肌收缩力;体位改变;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 (1) 去极化过程(0期) (2) 复极化过程 1)快速复极初期(1期) 2)平台期(2期) 3)快速复极末期(3期) 3 静息期(4期)
形成机制 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 0期: 钠的快速内流; 1期: 钾的快速外流,钠流停止。 2期: 钙内流形成内外流的平衡状态。 3期: 钾的快速外流; 4期: 钠泵活动期,内外离子恢复。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 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3)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 2 血管的神经支配 (1)缩血管神经纤维 (2)舒血管神经纤维 1)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2)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3)脊髓脊根舒血管纤维及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4)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三)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 (四)心音的产生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第三心音 第四心音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一)心脏的输出量 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二)心脏作功量 1、每搏功 2、每分功
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一)前负荷 (二)后负荷 (三)心肌收缩力 (四)心率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一)搏出量储备 (二)心率储备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1 泊肃叶定律
Q = π(p1 - p2)* r4 / 8ηL Q = K*r4 / L(p1-p2) 2 层流和湍流 (二)血流阻力
Q = P1- P2 / R; R = 8ηL /πr4
血液粘滞度 1、红细胞比容 2、血流切率 3、血管口径 4、温度 (三)血压(blood pressure) 指血管内血流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五,微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 1 营养通路 2 直捷通路 3 动静脉短路 (二)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通透性 (三)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 (四)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五)血液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 1 扩散 2 滤过和重吸收 3 吞饮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机制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一)淋巴液的生成 (二)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