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科院-建设科研创新团队

中科院-建设科研创新团队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研功能日益凸显,鉴于如今的科学研究已远非单兵作战所能完成,大量地需要团队的联合攻关,因此科研创新团队这种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并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是一个科研院所获取研究成果不竭的动力。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彼此渗透,使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不断产生, 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

这些新的学科领域正是创新的前沿阵地, 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 需要团队联合攻关。

科研创新团队是孕育科研创新的一个重要摇篮, 确定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 构建和谐的研究梯队以及培养能够激发灵感的学术
文化氛围, 是科研创新的三大基本要素。

要创造出更多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就必须抓住机遇, 建设强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 不断开发创新能力。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组成立于2006年1月,从成立之初,“百人计划”刘永宏研究员孤身一人,到现在由杨献文副研究员,周雪峰助理研究员,李云秋,柴兴云博士后, 4名博士生,硕士生1人,以及和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一名,组成的研究团队,形成有百人计划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客座研究人员-研究生的合理的人才链条,既有稳定的人才队伍,又有合理的人才流动,随时注入新鲜的血液,保证科学研究的“鲶鱼效应”。

一、创新团队科研目标的凝练
一个共同、远大、可实现的研究目标是科研创新团队的灵魂, 是关系到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问题。

远大、明确可行的共同目标可以使创新团队始终围绕既定目标而不偏离这个轨道, 减少资源浪费。

团队目标的实现还可以使成员精神振奋并获得成就感, 明白自己的角色和任务, 从而使工作上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成员更加团结, 真正组成一个高效、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

海洋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组研究创新团队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围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方向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以高水平的原创性知识为目标,
争创国际一流科技成果; 二是培养和造就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 三是成为所在
天然产物学科领域的领头羊, 创造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

海洋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组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以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为基础,以海洋生物中防治重要疾病创新药物先导结构的发现与优化为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综合运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与活性追踪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海洋生物中用于防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创新药物先导结构或目标分子;对发现的重要活性先导化合物进行系统的结构修饰或合成研究,探讨相关衍生物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发现结构简单、活性强、毒性小的新药研究目标分子。

近年来,开展了一些海洋化学生态学研究,旨在通过海洋生物学,生态学和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等多学科的配合,从仿生学的观点,以抗污损生物附着活性筛选为导向,结合现代色谱学,现代波谱学,现代色谱-波谱联机技术,快速分离并结构确定海洋生物中的抗藤壶幼虫附着靶向化学防御物质,改构活性成分,发现生产新的抗附着先导结构,研究抗附着活性与结构关系,总结出显效基团,在此基础上进行抗其它污损生物附着活性的研究,探讨海洋生物抗附着化合物与环境竞争适应机
制,揭示海洋生物的抗附着活性化合物的化学生态学作用,为研制海洋生物来源的新型无毒绿色防污剂奠定基础。

二、和谐的人才层次与梯队建设
一个团队绝对不仅仅是几名“最优秀”的人的简单集合,不是说都是英雄才好,一个好的科研团队除了有战略眼光的导师和带头人外,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是必不可少的。

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是团队创新的无价之宝。

创新团队的构建必须要有利于团队优势的充分发挥, 形成一个知识互补、结构合理的学术组织, 使不同知识层次、不同能力的团队成员在不同的岗位上, 相互协调补充、扬长避短, 避免人才的浪费或不足,甚至内耗。

因此, 创新团队中并非顶尖人才越多越好, 关键是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梯队, 按照量才使用、用人所长的原则, 对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确保人才能够被安置在与其能力相适宜的职位上。

海洋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组引进人才不遗余力,引进的人才都出身于名校,师从名师。

引进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后,杨献文副研究员,他本科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郝小江研究员,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博士后,导师张卫东教授。

周雪峰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吴继洲教授。

李云秋,博士后,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师从杨世林教授。

柴兴云博士后,硕士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 导师李萍教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 导师屠鹏飞教授。

学科组还有客座研究人员和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三、创新技术平台的建设
目前海洋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组已经建成完善的海洋生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技术平台,拥有各种规格常规的开放层析柱,拥有一台中压制备色谱,3台高效液相色谱仪,6台旋转蒸发仪等仪器,建立简单,高效的成分筛选和发现的模型。

四、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和谐与合作的基础是凝聚力,特别是科研项目中,人为的因素很多,更应该注重团队精神的作用。

人是要有精神的,特别的科研中更需要精神的支持。

一个良好的团队中特别需要培养牺牲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等等。

1.良好的学术氛围的建设:实验室成立之初,就坚持定期例会的传统,每周四下午3:30召开报告会,会议内容是实验室成员的近期工作情况,研究内容,学科进展,今后的实验安排与进度,以及实验室成员遇到的各种困难等,大家都民主讨论解决。

2.健全的规章制度建设: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如果要短期的工作,那就人治;但是要是建设个好的团队,长期的合作,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高效科研团队需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高的科研管理的标准。

(1)实验室制订了严格的分工合作制度:为发挥科研团队管理的效果,每位成员须先了解课题组近期和长期的课题目标与研究任务,了解明确团队的使命及个人可能的角色和责任;如果团队分工不清,人员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什么时候才能搞好工作?明确规定某个人在某个项目中的责任,并且尽量稳定地持续下去。

(2)奖惩制度公正,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一定要让其精神物质双丰收,对于出工不出力者受到相应的惩罚。

(3)平等交流的制度:平等成为一种制度制定下来。

很多时候,课题组一说到老师说
的,那就好像是对的,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术问题讨论上,要民主要平等,不做学霸不搞一言堂,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3.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科研中,会经常出现研究接口问题,往往是导师领进门,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

建立成员有效沟通技巧,更可使团队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循环。

可以经常参加一些团队集体活动,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意识;一起学习,建立学习型团队,有些课题组经常在一起交流研究进展,方式有不少是可取的;多交流,多鼓励,培养和鼓励成员独立作研究,让他们尽量发挥潜力。

结语
海洋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组已经毕业的硕士1名(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吉林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的2名硕士(一名考入长春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名已经进入公司就业),和吉林大学联合培养的一名博士(进入南方医科大学工作),和长春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1名博士(进入北华大学工作),毕业生工作和就业都很好。

经过3年多的建设,海洋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组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
骨干为主体的创新人才群体,加快了培养和集聚各类创新人才,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

海洋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组创新团队采取引进高层次人才、参加学术会议、招收研究生等多种形式对团队人才进行分层次培养,使团队成员的研究开发水平和科研竞争力明显提高。

建立了一系列团队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创新团队建设启动实施以来,团队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和运行机制,用新的分配制度和考核、评价、激励、引导机制,激发创新团队成员的创新热情,通过加强管理模式和内部运行机制的建设,提高了团队工作效率,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发挥了团队潜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