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看以下废话的,直接翻至第二页读书笔记
说明感谢:
非常感谢您有心或无心的点击,本文内容并非本人原创,(非常感激原创作者^_^)而是从网上各处搜集资料,自己加以整理,小幅度修改,并制成统一格式,便于大家不用阅读全文,而能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更方便大家摘抄。
(建议不要全抄0.0)
当然!在此!坚决!不提倡!快餐式阅读!衷心希望您有机会有时间有兴趣,可以仔细翻看本书籍。
(本人显然不属于”您“的范围里的 T-T )
若对本文的格式有其他要求建议的,请您留言!
若您需要某书的读书笔记,请您留言,我将尽快搜集,整理并上传,或者直接发您的邮箱。
考虑到下载其他资料所需财富值从0-N不等,所以本站所有资料均只收取1个财富值。
在此向本文内容的原创作者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Bingo海彬
《围城》读书笔记
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却是家喻户晓,成为一代经典。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围城》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宣告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百年病体气悠悠,又遇独夫乱九州。
安内为由兄害弟,引得鲜血灌卢沟。
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亦是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就是这样的历史造就了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围城》中的主人公,失意潦倒的方鸿渐。
方鸿渐从欧洲回国正是在1937年。
整部《围城》有九个章节,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至四章,主要描述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的生活场景,又以上海为主要场景。
在这部分,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重要的分量。
苏文纨的倾心相与和方鸿渐的另有所欢,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戏。
暴露了苏文纨
官宦小姐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也暴露了方鸿渐纨袴子弟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
围绕着他们,作者还写了十里洋场社交生活的各种人物,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外语名字的张吉民,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民,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以及暗中把方鸿渐当做情敌、枉费了心思的赵辛楣,甚至还有生得漂亮、头脑乖巧的唐晓芙等等,他们都在作者笔下显示了各自的性格和色相。
他们宴饮会客、谈诗论文以及各种应酬交际是那样的内心空虚、百无聊赖以及庸俗不堪,这种生活不会培植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
第二部分则是第五章。
第五章是一个过渡性的或衔接性的中间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这部分,纷纷失恋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看破红尘”,从爱情的牢笼中冲了出来,这对难兄难弟由假想的情敌却是成为了真正的挚友,同甘共苦,共同到湖南一个默默无闻的三闾大学寻求一份工作,谁曾想到了那之后方鸿渐订婚了却失去了工作。
与此同时,钱钟书先生引出了新的角色: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
他们结伴南下,沿途的种种见闻,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矛盾困扰以
及嬉戏调侃,构成了小说所描绘的现实主义画面的十分精彩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是由第六、第七章组成,主要是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该不会现在泛滥到不能再泛滥的宫廷大戏是以之为鼻祖的吧。
三个女人一台戏,皇帝后宫号称妃子三千,百台大戏同时上演,不难想象那是何种情景,怎一个浩瀚了得。
但是这里的绝对不会逊色于它。
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
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言诽谤、阴谋诡计,一时间三闾大学成了竞相逐鹿的舞台。
一些学者文士粉墨登场,他们之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样虽然混迹学府、却只在情场上显露头角、推波助澜的名门女士。
总之,活跃在这“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等,虽然用不着再把八股文当做敲门砖,却都扯起一面自认为是最漂亮的旗
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施出周身解数去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仿佛自然界的动物蒙上保护色,追求自身的发展一样。
自然,他们之中也还有没耗尽两肩正气的某些较好的人物,如虽则荒唐、孟浪,到底还有一些责任感的方鸿渐、赵辛楣,娇弱深沉、很有心计的孙柔嘉等等。
这些人物,或像方鸿渐,不失为“可造之才”,或像赵辛楣,终竟有一技之长;或像孙柔嘉,是思虑周密、深藏韬略的女中强者——他们在好的社会里,完全有可能发展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在那些乌烟瘴气的环境里,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倒像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那样,让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第四部分则包括了第八、九两章。
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的途中结婚了,但这却是悲剧生活的开始。
失业造成的对于前途的焦虑产生的不断的婚后争吵代替了正常婚后的甜蜜生活。
双方家庭的介入使这原本较为单纯的争吵不断的升级,愈加的复杂麻烦,剪不断,理还乱。
第二次的面临失业的压力,顿时激化了这矛盾,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家庭破裂。
之后,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这一条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
最后,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
像过去一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但
他描写的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围城》就如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有四个层次。
第一,《围城》有自传色彩。
通篇看下来,钱钟书先生同方鸿渐有着类似的出生,相似的求学经历和工作历程。
但不同的是钱钟书先生的生活比较成功,成绩斐然。
第二则是历史。
虽然《围城》书中很少谈及战争,也没有战斗场面,没有游击队和日本人的戏剧性冲突,但是书中战争无处不在,方鸿渐和另外四人结伴,或坐公共汽车、或坐船、或步行,有时还坐轿,长途跋涉几个星期,投奔三闾大学那方净土。
相关几章写得很精彩,很微妙地介绍了战乱所造成的影响。
第三,《围城》讲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提到了因西方文学美学带来的恶果。
在钱先生的思想中,当时的体系已经崩溃,周围的却有人自命不凡,装腔作势,更是雪上加霜,就犹如方鸿渐旅途中遇到的那些人一样。
第四,说的是男女之间的关系,谈及性和婚姻。
优柔寡断的方鸿渐为相思所扰,但其罗曼史却总是阴差阳错,在个人情爱这条路上渐行渐远,最终落得个婚姻失败的结果。
由此可以看出,钱先生的婚姻观是十分悲观的,或许是被大量的英国小说的影响,或许是受朋友的影响。
《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把捉。
《围城》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
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
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
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