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

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

它是当今西方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工业革命以来,物质产品实现了极大的富足,人们在扩大的市场面前实现了消费者意义上的平等。

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被铺天盖地的关于广告和物质的话题所笼罩,人们消费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以致于获取财物和消费成了美国文化普遍接受的标志着成功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

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对于消费主义的认可和接受蔓延到了世界各个国家,不仅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幸免。

1. 消费主义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

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

而利润的获取不能不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即产品有消费者购买。

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战后西方更是突出。

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

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

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

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这些逻辑包括: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

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

“无物不可以消费。

”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第二,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

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消费不限于商业系统。

商品由文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义。

卢瑞援引另两位学者的话阐明自己的论点:“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第三,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美利坚式的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功来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

在当今的美国社会文化语境里,消费是再正宗地道不过的行为了。

美国人无处不与消费打交道。

2. 消费主义的特征刘晓君对于消费主义的特征总结的比较全面,他认为:(1)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以大规模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特点的一种工业文化,它以鲜明的重视物质消费的物质主义为特征,并通过物质的占有来达到心理的满足。

(2)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并于无形中将所有人都卷入其中,使人们永无止境的追求高消费。

(3)消费主义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4)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消费主义日益在全球获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统治方式,体现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组织。

在这种消费方式中,人们失去了作为消费者的自由性。

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鼓吹下,人们看似自主的选择已经被预先设定了方向。

这种被制造出来的消费需要,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最流行的需要”,它们是“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恨得东西”,也就是“虚假的需要”。

他认为,“这种需要使辛劳、攻击、不幸和不公正长期存在下去”。

3. 消费主义的来源消费主义在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并继而在全球流行开来,可从如下方面找到原因。

(1)经济因素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迅速增长,由此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

这使许多人都以为,社会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于是,一种主张人们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消费主义思想便产生出来,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来,这成为消费主义在中国流行开来的物质基础。

(2)政策因素随着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就相继出台。

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消费主义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土壤。

在我国,为拉动内需,也一度有刺激消费的政策出台。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政策被误读为消费主义甚至浪费的依据。

(3)哲学因素消费主义的滋生蔓延,还与西方哲学思想有密切联系。

在西方哲学看来,人是一种真正的“理性动物”,人类的使命就是以其体力和智力了解世界,进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并使其为人类服务。

这种哲学思想,不是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和睦相处、互助互利的朋友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关系。

表现在消费领域,它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

所以,西方哲学思想是消费主义的理论基础。

有了这一指导思想,消费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4)市场因素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宣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

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

许多人对勒博的号召做出了反应——也可以说,是生产商和销售商在为消费主义推波助澜。

我们面前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数据是,2004年国内市场手机换机周期是18个月,2005年5月份的调查显示,该周期已经缩短到1年。

(5)心态因素暴富者心态在当前国人心态中表现地比较明显。

刚刚富起来的人们对财富还没有树立起正确恰当的观念,表现欲强烈,这也为消费主义的流行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4. 消费主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物质财富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由于丰富的消费品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幸福感会相应提升。

但是超出某一临界值之后,纵情消费已经无助于人们内在的幸福感受,甚至会带来不良后果。

(1)就整个人类群体的角度而言消费主义有两大表现,分别是浪费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

用美国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的话来说就是:“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

这便是消费主义所倡导的过度消费、一次性消费等的生动描摹。

这种消费方式带来的后果不言而喻。

生产商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自己的利益,加快了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新包装”、“新配方”层出不穷的吸引消费者的眼光,从而使得消费者大量抛弃仍具有使用价值却已经“过时”的商品,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

此外,庞大数量的生产和生活垃圾远远超过生态环境的修复和自净能力,必然导致生态的危机。

(2)就个体的角度而言消费主义是一种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

信仰这种生活方式的人沉迷于财富的累积和感官的满足。

他们认为消费品一定意义上象征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品牌越大、档次越高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也就越大。

然而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论中指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

只有当人们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发自外在强迫性的而不是内在的需求和目标,只会阻碍人们求知与求美。

艾伦•杜宁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经济活动只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活动,它不应被当做具有最高意义的活动,人类的追求应“从物质的一端转向非物质的一端”。

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迈克尔•阿吉尔认为,真正的幸福是被掩盖了的社会关系、工作和闲暇。

然而人们由于受到消费主义的极大驱动,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财物的获取之中,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可供身体与精神放松与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弗洛姆指出,消费的意义在于给人一种更幸福、更满足的生活。

消费是通向目的即幸福的手段。

遗憾的是,人们沉溺在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虚幻的感官愉悦之中,将消费与幸福错误的划上了等号,以为物质性的东西能代替心理上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现代人精神上的荒芜,人的本质渐渐流失在对物的追逐中。

5. 消费主义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在我国,消费主义通过各种传播途径营造一种消费至上、享乐至上的社会氛围,给思维活跃、模仿力强、需求旺盛而认知能力差、辨别力弱、满足需要能力有限的特定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带来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并导致价值态度和思想观念与主流思想文化上的背离,引发不利的后果。

(1)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异化受消费主义的影响,青少年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出现严重的偏差。

部分青少年错误地把消费额的多少、消费档次的高低当作衡量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把高水平消费目标的实现当作人生终极目标、把消费物品作为人生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他们一味追求享乐,忽略艰苦奋斗思想,意志品质退化,将主要精力放到追逐消费时尚上,却对学业、事业表现出无所谓,人生活动出现严重错位。

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着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等异化消费行为,不仅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影响了人际关系。

可以说,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不良消费观念会影响他们以后的消费习惯,不利于自身价值观和人生观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2)传统美德教化的受阻我们知道,人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青少年过分追求物欲,消费主义所倡导的各种消费观念深深地扎根于青少年的大脑中,使得他们远离或者排斥传统美德,不主动也不愿意去接受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些传统美德在对青少年的心灵感化和观念转变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实践证明,消费主义正在影响传统美德的教育效果,成为青少年接受和内化传统美德的巨大思想障碍。

(3)精神生活的迷茫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中消费需求最旺盛的时期,与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相比,青少年由于自身生活阅历浅薄,又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将个人实惠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判断标准和行动准则。

此外,青少年生活目标也呈现出享乐化和低俗化,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经受不起生活的艰苦和挫折。

同时,青少年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不注重自我精神修养,忽视加强自己的精神文化素养,这使得自身变成没有价值追求和思想深度、丧失斗志的“单面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