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生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生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死亡教育的目标,是不同教育对象,重点自有不同(Leviton, 1977a, 1977b; Morgan,1997)。

Wass(1994)则认为一般离不开以下三大层面:(1)接受死亡相关的讯息;(2)发展处理与面对死亡相关事件的能力与技术;(3)澄清与培养个人的价值观。

Corr等人(Corr et al.,1997,pp.13-17)阐述死亡教育的层面及其实施方法,综述如下:
在认知层面目标上:应提供学习者各种死亡有关事件与经验的信息,并提供辅助使其了解这些经验,提供事实与讨论,使学生了解并能统整信息和经验的教学活动,是达到认知层面目标的方法。

情感的层面:应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死亡、濒死和丧恸的感情与情绪,其重点在于教导人们在面对丧离时,如何洽当地处理哀伤与丧恸的情绪,分别与讨论哀伤的反应是重要的方法;另外,对于尚无丧离死别经验者,也能使其运用同理心并协助居丧者能够健康地纾解情绪。

行为层面:协助人们知道如何或什么反应是正常的,自己如何或与如何协助他人表现死别的哀伤;例如安宁照顾对濒死者的照顾、丧葬仪式及一些自助团体(自我成长团体的形式)对哀伤的处理等。

价值的层面:则在于协助人们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亦即藉由死亡的必然终结性来反省生命意义及其重要的价值。

内容
一般而言,死亡教育内容多衍生自Leviton所提出的三个层面:「死亡的本质」、「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和其引起的情绪问题」、「对死亡及濒死的调适」等相关主题(Leviton,1969;Eddy & Alles,1983),张淑美在《从美国死亡教育的发展兼论我国实施死亡教育的准备方向》(1998)一文将之归纳如下:
•死亡的本质及意义:
(1)哲学、伦理及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观点。

(2)死亡的医学、心理、社会及法律上的定义或意义。

(3)生命的过程及循环;老化的过程。

(4)死亡的禁忌。

(5)死亡的泛文化比较。

•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
(1)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及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

(2)儿童生命概念的发展。

(3)性别角色和死亡。

(4)了解及照顾垂死的亲友。

(5)濒死的过程与心理反应;死别与哀伤。

(6)为死亡预作准备。

(7)文学及艺术中的死亡描写。

(8)寡妇、鱌夫和孤儿的心理调适。

•死亡及濒死的处理及调适:
(1)对儿童解释死亡。

(2)威胁生命重症的处理;与病重亲友间的沟通与照顾;对亲友的吊慰方式;「安宁照顾」的了解。

(3)器官的捐赠与移植。

(4)有关死亡的业务:遗体的处理方式、殡仪馆的角色及功能、葬礼的仪式和选择、丧事的费用等。

(5)和死亡有关的法律问题,与遗嘱、继承权、健康保险等。

(6)生活型态和死亡型态的关系。

•特殊问题的探讨:
(1)自杀及自毁行为。

(2)死亡伦理与权利:安乐死(euthanasia)、堕胎、死刑……。

(3)意外死亡:暴力行为,他杀死亡。

(4)艾滋病。

•有关死亡教育的实施方面:
(1)死亡教育的发展及其教材教法的研究。

(2)死亡教育的课程发展与评鉴。

(3)死亡教育的研究与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