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 PPT(附课堂作业)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 PPT(附课堂作业)
天门中断 楚江开
长孤
望 天
碧水东流
山水相映 江 帆
至此回
灵乘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门 青山 山
孤帆
相对出 状元成才路 以动写静
日边来 状元成才路
秀风 浩破 荡浪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名胜区。汉时 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古来人们 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 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 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 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二、给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碧水东流至此回。(C )
A.返还
B.答复
C.回旋
2.水光潋滟晴方好。(C )
A.方向
B.地方
C.正
3.湖光秋月两相和。(A )
A.和谐
B.温暖
C.和气
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高大雄伟,陡峭险峻
碧绿清澈
第一句诗会让人联想到什么景象?
这一句诗让人联想到天 门本来就是一个整体,阻挡 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
状元成才路
涛的冲击,“天门”才中间
状元成才路
断开而成为东西两山,借山 势写出了水的汹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二句诗中的“回”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回”字,把 江水翻滚抛掷、变化无 穷的状态全表现出来了, 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湖”与 “西施”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
“西湖”与“西施” 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 字;“西湖”景美,“西状元成才路 子”人美。它们之状元成才间路 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美。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 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 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
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
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
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有什么联系?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体,上句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 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 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描绘出了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 靠近天门山的情景。
结构梳理
长江的波__澜__壮__阔__,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川 的_热__爱__之情。
二、翻译下列诗句。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
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淡妆浓
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多娇。
默写指导: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默写,注意不 要写错别字。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参考答案: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小舟乘风 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洞庭湖上水光和秋月交相融和,湖面风平 浪静,如同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课后作业
1.收集苏轼和李白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 品析背诵。 2.你有喜欢的某一处风景吗?请你以小短文的形 式展示一下。
课堂作业
一、给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
A.天门中(zh√ōnɡ zhònɡ)断楚江开 B.淡妆浓抹(mā m√ǒ)总相宜 C.湖光秋月两相和(h√é hè) D.潭面无风镜未磨(m√ó mò)
作者介绍
作家名片: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yì
山色空蒙雨亦奇。
三、课外积累。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 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比喻: 把洞庭湖的水色玲 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 的湖水、山色相称。
想象: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
青螺,在诗人的想象中,洞庭山水成 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 视觉享受。
白遥 银望 盘洞 里庭 一山 青水 螺翠 。,
•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 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天门中断楚江开,
从中间断开。
状元成才路
碧水东流至此回。
雄伟的天门山
状元成才路
被长江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
此,回旋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水又是什么样子的?
(×)
五、把诗句补充完整,完成练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__方__好______,山色空蒙雨__亦__奇______。 欲_把__西__湖__比__西__子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______代诗人苏轼。 2.这首诗描绘了西湖_晴__天_____和_下__雨_____时的美丽景 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__赞__美____之情。 3.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主要是因为(B )。
背诵指导:这三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之情。背诵时,首先要熟读每首诗,
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并把诗句描绘的画面记 住。然后可抓住诗中的景物或重点词语边想象画面, 边逐句进行背诵。《望天门山》:“楚江”→“东 流”→“青山”→“孤帆”;《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山色”→“淡妆浓抹”;《望洞庭》: “湖光秋月”→“无风”→“青螺”。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 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 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 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洞庭湖。
比喻洞庭湖 中的君山。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欲把西湖比西子,
mǒ
yí 淡妆浓抹总相宜。
•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波光闪动的样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
正显得美。
山色空蒙雨亦奇。
云雾迷茫 也。 的样子。
在晴日的阳光照 射下,西湖水波荡漾, 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 天气里,山峦在细雨 中迷蒙一片,别有一 种奇特的美。
第一、二句诗哪几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 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 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 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作者介绍
作家名片:李白(701—762),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状元成才路
主要作品:《蜀道难》《将进酒》 状元成才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朗读指导:朗读《望天门山》时,按“二 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前两句语气应该豪迈, 体现天门山的壮美;后两句语气稍柔和,尾句 要读得引人遐想。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时,
按“二二一二”的节奏朗读,语气柔美,感情 饱满,读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朗读《望洞 庭湖》时,朗读停顿的划分为:湖光/秋月/两 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 mó
白银盘里一青螺。
pán
课文讲解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 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互相映衬。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 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 镜一样。
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同学们,请大家跟我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曾学习 过的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疑飞遥日
是流看照 望
状元成才路
银直瀑香 状元成才路
河下布炉 落三挂生 九千前紫
庐 山 瀑
天尺川烟 布
。,。,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唐]李白
欲把西湖比西子,
比作美女西施,淡
妆浓抹都是那么合
淡妆浓抹总相宜。合适。 适,美丽多娇。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 女之一,她是春秋末期越国 人,姓施,名夷光,世居苎 (zhù)萝山苎萝村。苎萝山 现属绍兴诸暨市城关镇。苎 萝有东、西两村,施夷光住 在西村,所以叫她“西施”。
A.“西子”与“西湖”都有一个“西”字。
B.“西子”与“西湖”都很美。
C.“西子”与“西湖”在同一个地方。
A.这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天门山》描写了天门山一带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 爱之情。(√ ) 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初晴后雨”是说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 雨了。 (√ )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