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土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施工工艺标准_secret

山东省土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施工工艺标准_secret

6.10 土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施工工艺
6.10.4 一般规定
1. 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

可处理地基的深度为5~15m。

当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当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4%、饱和度大于65%时,不宜选用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或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2. 对重要工程或在缺乏经验的地区,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在现场进行试验。

如土性基本相同,试验可在一处进行,如土性差异明显,应在不同地段分别进行试验。

6.10.5 施工准备
6.10.5.1 技术准备
1.施工前应具备下列资料:
(1)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2)建筑物基础设计图及夯实水泥土桩设计图;在设计图上进行桩位编号。

(3)建筑场地和邻近区域内的地上、地下管线及影响施工的障碍物等的调查资料。

2. 现场取土检验,确定原位土的土质及含水量是否适宜于土或灰土挤密桩。

3.施工前应在现场进行成孔、夯填工艺和挤密效果试验,以确定分层填料厚度、夯击次数和夯实后干密度等要求。

4. 根据设计要求及现场施工条件编制施工方案。

5. 对工人进行施工技术交底。

6.10.5.2 材料准备
1. 因地制宜,选择夯填用土料,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5%,不得含有冻土或膨胀土。

使用前应过筛,其粒径不得大于15mm。

2.用作灰土的消石灰应过筛,粒径不宜大于5mm,并不得夹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块和含有过多的水分。

6.10.5.3 主要机具
1. 成孔机具:振动或锤击沉管灌注桩机,冲击钻机。

2. 夯填机具:夯实机。

6.10.5.4 作业条件
1. 回填土和消石灰满足要求;
2. 开挖基槽时,应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预留覆盖土层,其厚度宜符合下列要求:
(1)沉管(振动、锤击)成孔,宜为0.50~0.70m;
(2)冲击成孔,宜为1.20~1.50m 。

3. 成孔时,地基土宜接近最优(或塑限)含水量,当土的含水量低于12%时,宜对拟处理范围内的土层进行增湿,增湿土的含水量可按下式估算:
Q=υρd(w op-w)k (1.10.5.4)
式中Q——计算加水量(m3);
υ——拟加固土的总体积(m3);
ρd——地基处理前土的平均干密度(t/ m3);
w op——土的最优含水量(%),通过室内击实试验求得;
w——地基处理前土的平均含水量(%);
k——损耗系数,可取1.05~1.10。

应于地基处理前4~6d,将用于增湿的水通过一定数量和一定深度的渗水孔,均匀地浸入拟处理范围内的土层中。

6.10.6 施工工艺
6.13.6.1工艺流程
土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10.6.1。

图6.10.6.1 土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工艺流程
6.10.6.2操作工艺
1.成孔
(1)按设计要求、现有成孔设备、现场土质和周围环境等情况,选用沉管(振动、锤击)或冲击等方法。

(2)成孔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平整场地,准确定出桩孔位置并编号。

②成孔的施工顺序,当整片处理时,宜从里(或中间)向外间隔1~2孔进行,对大型工程,可采用分段施工;当局部处理时,宜从外向里间隔1~2孔进行。

2)桩孔中心点的偏差不宜超过桩距设计值的5%。

3)桩孔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5%。

4)桩孔直径不得小于设计桩径;桩孔深度不应小于设计深度。

(3)逐孔作好施工记录。

2.拌和灰土(仅用于灰土挤密桩)
(1)按设计要求的比例配制拌和料,消石灰与土的体积配合比,宜为2:8或3:7;
(2)消石灰和土应拌和均匀,颜色一致。

拌好后及时夯填,不得隔日夯打;
(3)应控制混合料含水量。

工地检验方法,是用手将灰土紧握成团,两指轻捏即碎为宜,如土料水分过多或不足时,应晾干或洒水润湿。

3.夯前检查
(1)用卷尺等工具量测桩位、桩孔,检查桩位、桩径、桩长、垂直度是否满足要求;
(2)灰土应检查拌和料的比例、含水量、均匀度是否满足要求;
(3)经确认各项指标满足要求方可进行夯填。

4.夯填土或灰土
(1)向孔内填料前,孔底必须夯实。

(2)夯填宜选用机械夯实。

如采用连续夯填,填料速度应与夯击频率匹配,每次填料量应保持一致;如采用分段夯填,夯锤的落距和每段的填料厚度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桩体内的平均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6;
(3)桩孔夯填的施工顺序应与成孔顺序一致,回填高度应至设计标高。

(4)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监督成孔及回填夯实的质量,并作好施工记录。

如发现地基土质与勘察资料不符时,应及时报告有关方面,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5)雨期或冬期施工时,应采取防雨、防冻措施,防止土料和水泥受雨水淋湿或冻结。

5.铺垫层
(1)铺设灰土垫层前,应按设计要求将桩顶标高以上的预留松动土层挖除或夯(压)密实。

(2)桩顶标高以上应按设计要求设置300~500mm厚的2:8灰土垫层,其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5。

6.10.7质量标准
1. 土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应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

2. 土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1.10.6的规定。

6.10.8 施工试验计划
1. 夯填施工前,应按要求及时取土样化验有机质含量。

2. 每天完成的土和灰土挤密桩应按比例用环刀取桩体和桩间土样,作干密度试验。

6.10.9 安全生产、现场文明施工要求
1. 钻孔进度要与夯填进度协调,钻好的孔要及时回填,以防塌孔或被水灌孔。

2. 钻好的孔应注意保护,及时盖好,以防人员、土料或杂物掉入孔内。

3. 夯实机移动、定位、接杆或卸杆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严防安全事故发生。

6.10.10 成品保护
1. 已完成的土和灰土挤密桩,不得用机械碾压。

2. 土和灰土挤密桩检验合格后,应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以防雨水或施工用水浸入。

6.10.11 工程质量验收
1.施工前应对土及灰土的质量、桩孔放样位置等做检查。

2.施工中应检查孔深、孔径、夯击次数、填料的含水量等。

3.成桩后,应及时抽样检验土或灰土挤密桩处理地基的质量。

对一般工程,主要应检查施工记录、检测全部处理深度内桩体和桩间土的干密度,并将其分别换算为平均压实系数和平均挤密系数。

对重要工程,除检测上述内容外,还应测定全部处理深度内桩间土的压缩性和湿陷性。

4.抽样检验的数量,对一般工程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对重要工程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5%。

5.施工结束后,应对桩体质量及复合地基承载力做检验。

6.土和灰土挤密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7.检验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

6.10.12 工程质量通病治理
1.填料含水量偏低或偏高
施工时,应控制填料的含水量,如含水量偏低或偏高,应洒水润湿或晾干。

2.灰土拌料不均匀
灰土拌和不均匀,是灰土挤密桩常见的质量通病。

治理方法是:
(1)尽量采用强制式混凝土拌和机拌料。

(2)如采用人工拌料,至少应拌3遍,且拌料场地宜离开填料孔适当距离,拌好后用小推车或其他运输工具运至填料孔边。

3.填料不均匀
夯填过程中,易发生填料过快过慢或时多时少的现象,这样极易造成桩体强度不均匀。

4.夯击不密实
夯击不密实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一次填料过多。

应控制填料量保持均匀。

(2)夯击能量不够。

应检查夯锤重量和落距是否满足要求。

(3)夯杆偏斜。

应调整夯实机,使夯杆与孔壁平行,保持锤头垂直下落,严防锤头擦壁。

5. 漏成孔、漏填
漏成孔或钻好的孔漏填,是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之一。

应安排专人在成孔时和在夯填时逐桩做施工记录,并作全程监督。

这是防止各种通病的最好方法。

主编单位:
编写人:
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