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城的建设
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建设形态,在世界上可供直接参考的范例并不普遍,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本身已具有数百年发展历史,因此结合国内外大学园区和大学城的发展状况、规划建设特点以及与城市发展关系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它们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江宁大学城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一、研究案例
按大学城的发展沿革、模式和成熟程度等基本标准,研究共选取六个分布于美国、欧洲、日本及亚洲的国外大学城(大学园区)例子,包括:
日本筑波大学城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城
英国牛津大学城
美国波士顿剑桥大学城
美国加州史丹福大学园区
马来西亚以及四个国内的大学城例子,包括:
上海松江大学城
廊坊(东方)大学城
深圳大学城
福州大学城
. 国外大学案例研究
() 日本筑波大学城
日本筑波大学城座落于筑波科学城内,占地平方公里。
离东京公里,距成田国际机场约公里。
大学城内的公共设施采用资源共享的模式运作:教育科研机构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同时向公众开放。
筑波大学城是整个筑波科学城的心脏地带,不单提供了教育及科研设施,更带动了外围技术园的发展。
筑波科学城能够由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为日本一大科技研究中心和产业开发中心,全凭筑波大学城所发挥的功效。
()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城
赫尔辛基大学城座落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东北面约公里,占地平方公里,南部大片土地及水体均为生态保护区和湿地,连接赫尔辛基大学城与其它地区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巴士为主,城区内的交通工具主要以自行车为主。
大学城的核心为科学园、商业设施与教学中心。
芬兰有的高新科技公司和大学挂钩,赫尔辛基大学城是响应生物科技的急速发展而兴建的。
大学城为生物科技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效促进大学与生物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
() 牛津大学城
牛津大学城位于英国南部,距伦敦约公里。
牛津大学乃英国最早之大学城之一,它的起源不像近代大学城经过规划设计而成,而是源自于早期学术活动集结,知识分子汇聚而发展出来的。
大学和城巿发展融为一体,大学内的公园、博物馆和动植物园等均对公众开放,并为巿民举办讲座、展览、参观等活动。
大学作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带动了商业、住宅、工业和高科技等产业的发展。
() 史丹福大学园区
史丹福大学位于旧金山湾与太平洋之间的峡谷地带,拥有绿草如茵的丘陵所构成的宏伟背景及南面山湾的优美景色,沿公路向北行公里可直达旧金山巿.校内的所有设施——如国际会议中心、高尔夫球场、科学园、购物中心、信息中心由各院校共享。
加利福尼亚州是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及科技发展的焦点,高校区的发展是美国硅谷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史丹福大学作为州内首屈一指的学府,对硅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 美国波士顿剑桥大学城
波士顿剑桥大学城位于美国东岸麻省,在整个大波士顿区范围内共有间高等院校,距波士顿国际机场约公里,麻省理工学院地处城区核心。
英国牛津大学城
美国史丹福大学园区
美国波士顿剑桥大学城
大学与城区的关系非常密切,除了住宿,其它日常的生活配套由巿中心提供。
麻省理工作为大学城的核心学校直接参予波士顿区内经济发展,优质教育及学术研究使其成为全美国第三大的高科技组团。
()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
其核心是一个人工湖,大学、商业,办公,酒店,医院,住宅产业等沿人工湖规划兴建。
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大学城:大学是整个
. 国内大学城案例研究
() 松江大学城
松江大学城位于上海松江新城,占地面积约亩。
大学城内教学资源共享,并设置体育设施、娱乐设施、图书馆、学生街等共享设施。
松江大学城建设采用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机制,实行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松江区提供土地,社会企业组成投资主体出资建设。
大学城的建设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直接带动了周边房地产业的发展。
马来西亚上海松江大学
() 廊坊东方大学城
廊坊东方大学城位于天津和北京市之间,占地两万亩,目前共有所大学廊坊大学城由企业出资兴建,企业将大学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经营,从资金投入、基础建设到管理模式,基本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
企业按高校要求建造校舍并提供设施;学校自主办学,政府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 深圳大学城
深圳大学城位于南山区,总用地约平方公里,距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约公里。
建设深圳大学城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深圳二次创业中急需的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促进高科技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以及高科技企业的孵化。
一期计划入驻的院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城大致划分为五种功能区:核心公共区、生活区、学院区、公共教学区、研发区。
形成“一轴双心”的布局结构。
归纳以上例子的发展概况、规划建设特点,以及与城市发展关系等各方面分析,大学城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化发展形成,没有特定的规划目标;另一类规划行为明显起主导作用,发展
廊坊东方大学城
深圳大学城
动机源自政府或民营部门。
但这种分类并非绝对化,两者在发展过程中也会有相互交叉。
二、国内外大学城建设经验总结
通过大学城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建设较为成功的大学城(园区)在与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和自身建设等三个方面上具有共同之处或者体现某种发展趋势:
. 与城巿发展紧密结合大学城是高等教育的空间载体,而高等教育除了提供知识传授与研究成果,同时还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高等教育所牵动的产业体系或产业链,直接影响城巿产业结构的构成,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功能的空间分布。
因此,高等教育以及相关产业在整个城巿经济中的发展中都在空间、实体或规划行为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城的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以至所在城巿的面貌形态。
城巿发展的过程反过来也影响着不同产业或经济部门的发展。
作为城巿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会给生产力从素质、数量、种类等方面带来不同层次的需求。
作为生产力的主要供应者之一,大学及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按城巿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