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分数除法应用题︳人教新课标
分数除法应用题(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⑵会列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一步应用题。
⑶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兴趣平,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1)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
(2)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3/8。
(3)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1/3。
(4)汽车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1/5。
2、找单位“1”,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占总只数的2/5。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3/8。
(3)男生人数的1/3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3、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解答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即: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4=28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应35×
5
用题又如何解答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
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4/5。
这个儿童体重有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共同画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分析数量关系式
提问:根据水份占体重的4/5,可以得到什么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例1和复习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相同,因此单位“1”相同,数量关系式也相同,都是把体重看作单位“1”,数量关系式是: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进一步完善。
提问:根据题目的条件,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一题的数量关系式:“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现在已知体内水分的重量,要求儿童体重有多少千克,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引导学生说出用方程解答。
) 让学生试列方程,并说出方程表示的意义。
X ×54=28 让学生把方程解完,并写上答案。
出示教材的“检验”,提问:要检验儿童关键字:
儿童体重是不是正确,应该怎样做?(用求出的体重乘4/5,看看
是不是等于水分的千克数。
) 2、比较。
提问:我们再把例1与复习题比较,看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整理出: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三、巩固练习
1、做书P34“做一做”
要求学生先按照题目中的“想”说出想的过程,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答。
订正时要说一说是按照什么来列方程的。
2、做练习九第1题。
先让学生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单位“1”已知用什么方法解答?未知呢?
六、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2题
教后反思:略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分数除法应用题︳人教新课标
(2014秋)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解决问题(4)“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执教人:西龙小学李艳海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创设,理解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找等量关系。
2.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的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
3.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分析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工程问题的一般解法。
突破方法:
通过假设法,验证法,讨论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充分参与工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迁移导入。
课件出示:
(1)修一条360米的公路,甲队修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多少米?(2)修一条36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18米,多少天能完成?
(3)加工一批零件,计划8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加工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4)一项工程,施工方每天完成,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
默读题目,独立完成。
小组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
根据回答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这类含有“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数量关系的问题,我们称为工程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工程问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小组合作学习课本42—43页例7,回答下列问题。
1.一队单独修()天能修完,二队单独修()天能修完。
要求的问题是()。
2.假设这条公路全长()km,
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一队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
列式:
二队单独修18天能修完,二队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
列式:
两队合修,每天修多少千米?
列式:
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
列式:
3.如果假设这条路的长度是单位1,那么两个队每天分别修的长度是( )和( )。
则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也可以这样列式:⎪⎭
⎫
⎝⎛+÷1811211= 三、小组交流
讨论:为什么我们假设的长度不同,或者把这条路的长度看成单位“1”,我们通过计算所需要的天数都是一样的呢?请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解决这1类题的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
四.展示点拨
1.请小组展示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组内同学注意补充。
2.点拨:我们在解决工程问题时,都要,然后找出各自的工作效率,在运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之和=合作所需时间来解决此类问题。
五.训练拓展
1.独立完成课本43页“做一做”同桌订正。
2.完成导学案中的自我检测及巩固练习,集体订正。
自我检测
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9 小时完成。
(1)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 ),
(2)乙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 ),
(3)甲、乙合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
(4)甲、乙合做,( ) 小时完成任务。
巩固练习
1.甲车从A城市到B城市要行驶2小时,乙车从B城市到A城市要行驶3小时。
两车同时分别从A城市和B城市出发,几小时后相遇?
2.某水库遭遇暴雨,水位已经超过警戒线,急需泄洪。
这个水库有两个泄洪口。
只打开A口,8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只打开B口,6小时可以完成任务。
如果两个泄洪口同时打开,几小时可以完成任务?
六.小结反思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2.今天的课上,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灵活运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一数量关系,工程问题不仅表现在两个工程队在修路建桥或开挖河渠,甚至会表现为“行程问题”。
工程问题不仅是指一种题型,更是一种解题方法。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