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_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知道Na及其氧化物的性质。

⑵能利用Na及其氧化物分别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⑶能规范解答以Na及其氧化物为载体的实验探究、框图推断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师生研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钠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钠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四、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

通过课前学案指导等过程,诱导学生思考、推理、探究。

首先由
教师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测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
1、学生研究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

2、课件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平台。

六:教学过程
1.学生完成基础过关部分
钠是一种光亮的银白色金属(说明有金属光泽)。

质地柔软,可以用刀切割(说明硬度小)。

熔点较低(97.81℃,鲁科版第9页),沸点为882.9℃。

钠虽为金属,密度(0.97g/cm3,鲁科版第9页),却比水小。

当然身为金属,钠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

金属钠露置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
先变暗;生成的是(写化学式,下同) ,再变白;生成的是。

然后表面逐渐潮湿并形成溶液,这是NaOH潮解的缘故。

(此时溶液中在默默地进行着:CO2 + 2NaOH = Na2CO3 + H2O)这一反应。

再后来又结块;生成的是,最后变成粉末;这种现象在化学上称为风化,写出风化过程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2.师生探讨提高部分
01.钠与足量的O2反应,无论反应生成的是Na2O2还是Na2O,只要参与反应的Na的质量相等,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一定(填“前者多”或“相等”或“后者多”,下同)。

得到的Na2O2固体的质量与Na2O固体的质量一定是。

02. 一定条件下,取钠与氧气反应后的生成物7.8g溶于水。

若所得溶液恰好能被100mL浓度为1.00mol/L的稀H2SO4中和,则该生成物的成分是( )
A.Na2O
B.Na2O2
C.Na2O和Na2O2
D.都正确
03. (2016上海虹口高三一模题)如图,倒置的坩埚盖子上放入硫粉,在硫粉中央放一小块钠,用胶头滴管向金属钠滴加一滴水,立即倒扣上大烧杯,发现坩埚盖子内火星四溅,烧杯内出现大量白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是钠与硫反应的催化剂
B. 酚酞的水溶液变红色
C. 钠与硫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 滤纸逐渐变黑
03. 将23g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水中得到溶液①,将24g镁投入到与水等质量且足量的稀硫酸中得溶液②。

若不考虑H2逸出时所带有的水及水的挥发,则①和②的质量关系为( )
A. ① = ②
B. ①>②
C. ①<②
D. 无法确定
04.如图,在烧杯中盛有100mL蒸馏水,水中悬浮着一个表面光滑、耐碱、耐热的小球(此球稳定悬浮在水的中央)。

将10g金属钠分多次投入到水中,最后使烧杯内的液体恢复到原来蒸馏水的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⑴10 g钠要分多次投入的主要原因是:
答:。

⑵将10g钠全部投入完毕所需要的次数可能是。

A. 5次
B. 10次
C. 大于10次
⑶实验结束后,从烧杯内小球的位置观察到的现象是。

3.通过完成并分析测评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钠及其化合物
4Na + O 2 = 2Na 2O
Na + O 2 =====点燃
Na 2O 2 2Na + S Na 2S 2Na + Cl 2 =====点燃
2NaCl 八、课后作业
无作业。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相关性质,已经为这节高三一轮复习课的学习做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进入高三,第一次体会到一轮复习,学生必然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

从课堂气氛上可以看的出来。

但是,由于生源状况较差,学生接受能力弱,所以,本节课看起来有点新授课的滋味!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钠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本节课通过课前预习、师生互动等过程,诱导学生思考、推理、探究,完成了对重点知识的学习,最后通过完成测评练习检验了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通过观察学生完成题目的情况、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学生们掌握了钠的性质,完成了对本节课重、研磨
难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是学习金属的基础。

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

如相关计算。

实验探究、框图推断题等。

要求学生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具体应用!
测评练习
01.下列有关物质的保存方法中正确的是( )
A.金属钠可以保存CCl4液体中
B.浓硝酸盛放于棕色试剂瓶中
C.氢氟酸保存在塑料塞的玻璃瓶中
D.金属锂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02. 下列有关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3g Na与97.7g H2O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4%(不考虑水的挥发)
B.钠跟CuSO4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上有时出现暗斑,这是析出了金属铜
C.钠、钾是低熔点轻金属,所以钠-钾合金在常温时柔软似蜡
D.以上答案都不对
03.(本题为2016年10月临沂一中高三月考题) A、B、C、D、E、X是中学常见的无机物,存在如下图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
去)。

⑴若A为常见的金属单质,且焰色反应呈黄色。

X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写出C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⑵若A为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则:
①组成单质A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② X可能为(填代号)。

a.NaHCO3
b.Na2CO3
c.Na2SO3
d.Al(OH)3
⑶若A为淡黄色粉末,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X为非金属单质且通常为黑色粉末,则E的化学式为。

②若X为一种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则鉴别等浓度的D、E两种溶液,可选择的试剂为。

a.盐酸
b.BaCl2溶液
c.NaOH溶液
d.Ca(OH)2溶液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

由于生源状况较差,学生接受能力弱,
所以,本节课上起来有点新授课的感觉!或者说,教学过程有点不伦不类。

但这也是本人一直进行课堂教学的做法。

这节课没有经过改动或事先与学生协作表演。

所以失误多、错误在所难免。

就连板书等基本工作也未完成。

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是不错的,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标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是知道Na及其氧化物的性质。

能利用Na及其氧化物分别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能规范解答以Na及其氧化物为载体的实验探究、框图推断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