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8 中药的剂量和用法、中药的剂量: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也称为用量。

它主要是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支、枚、握等)T容量(升、合、斗、方寸匕等)、度量(尺、寸)T重量(斤、两、钱、分、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1979 年国务院令)。

单位换算:1市斤=16两;1两〜30g 1钱〜3g 1分〜0.3g 1厘〜0.03朋清以来衡量计量多采用16位进制。

剂量对疗效影响甚大。

中药剂量: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5-10g,常规剂量均指无毒;洗剂:30-60g。

)【xx 剂量?如何掌握?】剂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除毒性大的药,泻下、行气、活血作用峻猛的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 10g;量较大者15-30g。

植物药一般5-10g,部分质地重而无毒的矿物、贝壳、甲壳、化石类药常用量为15〜30g。

新鲜的动植物药常用量为30〜60g。

(鲜品加倍;丸散减量;儿童酌减;外用适量。

)然而用药剂量的恰当与否,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单掌握一般用量还不够,还须掌握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病势、职业,用药方法及地域、季节等变化用量,只有这样才能用量准确,取得安全高效的结果。

1、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变化剂量。

(1)据药材质量的优劣增减用量:药材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无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2)据药材质地的轻重增减用量: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之品用量宜小,矿物、介壳等质重沉坠之品用量宜大;干品用量宜轻,鲜品用量宜重(新鲜的动植物药含水分较多,用量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燥的动植物药用量相对较小)。

(3)据药物气味的浓淡增减用量: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

性味浓厚、作用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

(4)据药物的有毒无毒增减用量:毒性大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无毒的药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

(5)过于苦寒的药物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

(6)羚羊角、麝香、牛黄、鹿茸、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2、根据药物的使用方法变通剂量。

(1)据方药的配伍增减用量:单味药使用时剂量宜大,复方应用时剂量宜小;在方中做主药时用量宜稍大,做辅药时用量宜小些。

(2)据药物的不同剂型增减用量:入汤剂时用量宜大;入丸、散剂时用量宜小。

(3)据药物的使用目的增减用量:某些药因用量不同可出现不同作用,故可据不同使用目的增减用量。

如槟榔行气消积用6-15g,驱绦虫须用60-120g;人参补益脾肺之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常用剂量为3〜9g,大补元气、急救虚脱须用15〜30g。

3、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等变通剂量。

(1)据服用者体质的强弱增减用量:在以驱邪为主时,体强者用量宜重,体弱者用量宜轻。

在以补虚为主时,脾胃强健者,用量宜稍大;脾胃虚弱者,用量宜轻小。

(2)据服用者年龄的大小增减用量:小儿发育不全,老人气血渐衰,对药物耐受力均较弱,故用药宜减小;青壮年气血旺盛,对药物耐受力较强,故用量宜大些。

小儿 5 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5-12岁可按成人量减半用。

1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向成人量靠齐。

(新生儿用成人量的,乳婴儿用成人量的,幼儿用成人量的,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的或接近成人用量,但若病情急重则不受此限制。

)(3)据服用者性别的不同增减用量:一般说男女用量差别不大,但在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投用活血化瘀药则宜减小。

(4)据服药者病程的长短增减用量:新病而病程短者,因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多伤正气,用量宜轻些。

(5)据服用者病势的缓急增减用量: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若用药量轻,犹如杯水车薪,药不敌病;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若用药量重,克伐太过,必伤正气。

(6)据服用者生活习惯与职业增减用量:如以辛热药疗疾,平时喜食辛辣热物或常处高温下作业的人用量宜轻,反之则用量宜重。

体力劳动者的腠理一般较脑力劳动者的致密,因而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对体力劳动者用量可较脑力劳动者稍重一些。

4、根据地域和季节变化剂量。

在确定药物剂量时,应考虑到地区、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我国东南地区温暖潮湿,温热和滋腻之药用量宜轻;西北地区寒冷干燥,寒凉或香燥之品用量宜轻。

春夏气候温热,易于出汗,发汗药用量不宜重;秋冬气候寒冷,腠理致密,发汗药用量则宜适当增加。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药用量可以稍大;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

☆ 决定中药剂量的因素:(1)药物方面:药物性能—平和峻烈;药材质量—干鲜优劣;药材质地—轻重疏密;贵重药物—尽量少用。

(2)应用方面:方药配伍—单方量大,复方量少;剂型—汤剂量大,丸散量少;用药目的—主药量大,辅佐量少。

(3)患者方面:年龄;性别;体质强弱;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病势急缓。

(4)季节环境方面:季节、气候;居住地区等。

变化药物用量的性质性能依据有:药材质量,药物气味,药材质地,有毒无毒。

变化药物剂量的依据有:应用方法,药物的性质性能,患者的体质病情,地域和季节,患者的生活习惯与职业。

影响药物剂量的患者因素有:年龄,体质,性别,病程,病势。

二、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是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其内容主要有:中药的给药途径、应用形式、汤剂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

1、给药途径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以口服和皮肤给药为主,还有吸入、舌下给药、黏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

20 世纪30 年代后,新增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静脉注射、动脉推注等。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各自的特点,临床选择时,除考虑各自特点外,还需注意病证与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的选择。

而病证与药物对给药途径的选择,则是通过剂型的选择来体现的。

2、应用形式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滋膏剂、露剂等;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

20世纪30 年代研制出了中药注射剂,以后又发展了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膜剂等剂型。

3、汤剂煎煮法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沿用至今,经久不衰。

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铝等金属锅具,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 选用砂锅、砂罐、砂壶等陶瓷器皿最佳,一是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二是因其导热均匀,保暖性好(单位时间内避免温度骤变,稳定药物内部的不稳定性)。

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皿,因金属元素易与药液中的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轻则降低疗效,重则引发毒副反应。

(煎药的最佳器具:瓦罐,砂锅,陶瓷,耐高温玻璃烧杯。

因其化学性质稳定。

)(2)煎药用水:水质纯净,漫过药物3-5cm。

温水煎药。

(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

)煎药时应选用洁净清澈、无色、无异味、不含杂质的生活饮用水。

禁用污染(不清洁)或反复煮沸的水。

关于用水量,按理论计算,煎药用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时蒸法量和煎煮成的药液量的总和。

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

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cm 为宜。

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加水至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3)煎药火候:先武后文。

文火又称小火/ 慢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武火又称大火/ 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怎样掌握火候及煎煮时间?试举例说明。

】适宜的火候与煎煮时间,有利于药效成分的溶出。

煎药的火候,一般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

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宜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维持10-15 分钟即可。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骨角、贝壳、甲壳类药及补虚药,则宜文火久煎,以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4)煎煮方法:【药物煎煮步骤】1)手掌下按药物。

2)注入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

一般没过药面2cm。

4)煎前浸泡30-60 分钟,直至药材饮片内无干芯(有效成分高浓度溶液)。

4)煎煮(武火烧开,文火煎煮)5)趁热倒出汤剂(溶解度随时间上升而上升)并榨干药物6)二次加水,直接煎煮。

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

7)将两次的药汁混合,分 2 次饮服。

(饮用一半,剩余下午用热水温后饮用)。

8)分早晚两次饮用(一次饮用损伤脾胃)☆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 分钟即可;补益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 分钟。

某些药物因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方法:1)先煎:即延长煎煮时间。

①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不易煎出的金石、矿物、介壳类等药物,应打碎先煎20~ 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

如:石斛、苦楝皮、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

②需久煎去毒的药物,如附子、川乌、草乌等毒性大的药物,宜先煎45~60 分钟后再下它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保证用药安全。

③治疗特殊需要,如大黄久煎泻下力缓,欲减其泻下力则应先下。

2)后下:即缩短煎煮时间。

①所有芳香类药物,含挥发油、气味浓烈,煎煮好前15 分钟下。

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 10 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砂仁、沉香、豆蔻、肉桂等。

②部分非芳香药物,有效成分不耐高温,久煎会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大黄、番泻叶久煎则泻下力减缓,故泻下时当后下或开水泡服。

)3)包煎:黏性强(富含粘液质)、粉末状及药材表面带有绒毛(绒毛会刺激咽喉)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或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

如辛夷、蛤粉、飞滑石、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

(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类药物应包煎,因其易漂浮在水面,不利煎煮,如蒲黄、葶苈子、滑石等。

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应包煎,因其易粘锅糊化、焦化,如车前子等。

绒毛类药物应包煎,因其难于滤净,混入药液则刺激咽喉,如旋覆花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