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河南省郑州市高考地理三模试卷-教师用卷

2018年河南省郑州市高考地理三模试卷-教师用卷

2018年河南省郑州市高考地理三模试卷副标题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1.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早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图1)。

在风滚草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

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图2),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

读图完成1~3题。

2.3.风滚草的滚动传播可能会导致()A. 环境污染B. 土地退化C. 生物入侵D. 生物多样性增多【答案】C【解析】解:因为风滚草随风滚动,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故容易导致生物入侵,所以C正确;故选:C。

抓材料中的关键:在风滚草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

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相关知识。

4.黄土塔古建筑群被称为“蜂巢屋”,是最古老的人类聚居地之一。

“蜂巢屋”一般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墙体厚达80厘米。

图1为“蜂巢屋”分布示意图,图2为“蜂巢屋”景观图。

读图完成4~5题。

5.6.“蜂巢屋”建筑结构的主要作用有()A. 夏季通风B. 夏季排水C. 冬季采光D. 冬季保温【答案】D【解析】解: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据材料和图可知,圆锥形屋顶利于冬季快速排除雨水,减轻屋顶压力;同时减弱春秋季的风沙对房屋的冲击。

厚墙可以阻隔阳光,减缓夏季室外高温,冬季保温,减小室内温差,D正确,ABC均错误。

故选D。

故选:D。

由图可知,该地地处地中海东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整体气候干旱。

由于气候问题,当地植被稀少,河流稀少;当地木材缺乏,但黄土广布,地势平坦,当地人就地取材,用泥土筑起黄土塔。

以图文材料的形式,考查常规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灵活调动运用。

7.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早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图1)。

在风滚草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

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图2),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

读图完成1~3题。

8.9.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A. 耐寒B. 耐旱C. 耐风D. 耐渍【答案】B【解析】解:据材料可知,风滚草当干早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说明滚草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应为戈壁中的一种常见的植物,主要习性为耐旱。

故选:B。

风滚草为草原“流浪汉”。

是戈壁的一种常见的植物,当干旱来临的时候,会从土里将根收起来,团成一团随风四处滚动。

在戈壁的公路两旁,起风的时候经常可以看见它们在随风滚动。

此题考查去与自然环境特征,难度一般,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0.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历山舜王坪草甸(2100~2358m)进行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分别在距离游览路径两侧0m、4m、8m、12m处设置样带,调查物种丰富度(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的变化。

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

如图为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9~11题。

11.12.推测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海拔高度B. 地势起伏C. 坡面朝向D. 人类活动【答案】D【解析】解:据材料可知,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说明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

故选:D。

在山区,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类型的组合。

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叫做垂直地域分异。

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变化。

山地的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本题以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变化示意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

13.江苏是我国工业大省,省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要素地区差异显著。

近年来,形成了大规模的省内产业转移。

如图为江苏省内产业转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6~8题。

14.导致南京I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A. 劳动力价格升高B. 能源资源短缺C. 消费市场萎缩D. 环境污染加剧【答案】A【解析】解:据图可知,I类产业为皮革制鞋工业,属于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南京等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工资水平高,而苏北的徐州经济欠发达,工人工资水平低,生产成本低。

故选:A。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直接因素有: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最终目的是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此题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难度一般,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5.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早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图1)。

在风滚草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

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图2),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

读图完成1~3题。

16.17.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 旱灾B. 水源C. 大风D. 障碍物【答案】C【解析】解:风滚草是因为旱季时候,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主要是因为风导致它移动,所以C正确;故选:C。

抓材料中的关键:当干早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

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

18.黄土塔古建筑群被称为“蜂巢屋”,是最古老的人类聚居地之一。

“蜂巢屋”一般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墙体厚达80厘米。

图1为“蜂巢屋”分布示意图,图2为“蜂巢屋”景观图。

读图完成4~5题。

19.20.“蜂巢屋”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A. 地形崎岖B. 气候干旱C. 森林密布D. 河湖众多【答案】B【解析】解:由图可知,该地地处地中海东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整体气候干旱。

由于气候问题,当地植被稀少,河流稀少,CD错误;当地木材缺乏,但黄土广布,地势平坦,当地人就地取材,用泥土筑起黄土塔,A错误,B 正确。

故选B。

故选:B。

“蜂巢屋”分布于叙利亚北部(土耳其南部或阿勒颇西北部均可);大致在北纬37.,东经37.附近。

位于地中海东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同时临近地区有沙漠分布,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多风沙。

该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21.江苏是我国工业大省,省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要素地区差异显著。

近年来,形成了大规模的省内产业转移。

如图为江苏省内产业转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6~8题。

22.与连云港相比,南通承接苏州产业转移的优势是()A. 位置优越B. 土地廉价C. 交通便利D. 市场广阔【答案】A【解析】解:据图可知,南通相比与连云港,距苏州距离近,位置较优越,A正确,BCD 均错误。

故选:A。

影响产业转移直接因素有: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最终目的是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本题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难度一般,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3.江苏是我国工业大省,省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要素地区差异显著。

近年来,形成了大规模的省内产业转移。

如图为江苏省内产业转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6~8题。

24.推测下列四地中工业基础最好的是()A. 盐城B. 淮安C. 连云港D. 徐州【答案】D【解析】解:根据右图可知,徐州直接接受南京的产业转移,南京的产业转移方向主要在徐州,南京市江苏的省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相比于盐城、淮安、连云港,徐州的产业基础最好。

故选:D。

根据右图可知,迁往徐州的主要是第Ⅲ类和第Ⅱ类产业,而且徐州接受南京的产业转移。

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

25.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历山舜王坪草甸(2100~2358m)进行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分别在距离游览路径两侧0m、4m、8m、12m处设置样带,调查物种丰富度(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的变化。

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

如图为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9~11题。

26.27.据图判断优势物种最不明显的地区位于游览路径两侧()A. 0m处B. 4m处C. 8m处D. 12m处【答案】B【解析】解:据材料可知,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物种均匀度越高的地区优势物种越不明显。

据图可知,4m处物种均匀度最高,因此优势物种最不明显。

所以B 正确。

故选:B。

据材料可知,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物种均匀度越高的地区优势物种越不明显。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地表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

28.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历山舜王坪草甸(2100~2358m)进行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分别在距离游览路径两侧0m、4m、8m、12m处设置样带,调查物种丰富度(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的变化。

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

如图为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9~11题。

29.30.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均匀度呈现单峰规律。

对该分布规律成因解释合理的是()A. 0m处人类干扰最大,植物生存自然环境恶劣B. 4m处人类干扰较大,少数耐性较强植物优势较大C. 8m处人类干扰较小,植物种类较多D. 12m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答案】D【解析】解:人类干扰越大,物种越均匀,据图可知,4m处物种均匀度高,说明人类干扰最大,12m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均匀度最低,所以D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