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电影
【概述】电视电影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按电影的艺术规律用35毫米胶片拍摄制作。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电影作品”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美国恐怖片《X档案》等,其实都是电视电影。
同样,不少著名的导演、演员也是靠拍电视电影起家的,如斯皮尔伯格。
电视电影因其低成本、表达自如、传播渠道(由电视台播出)便捷和拥有广大受众而为越来越多有才华的影视创作者所关注。
中国自1999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电视电影”工程启动以来,我国的电视电影已从稳定数量的初创期进入提高质量的发展期。
电视电影渐受业界重视,华表奖、金鸡奖等重要奖项都专门设置了电视电影奖,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新锐导演。
电视电影已成了电影人生存发展的可为空间,成为中国电影通向大众的一个有效渠道,是中国电影业发展的新基地。
【特点】第一,电视电影是专门为电视制作的电影,往往不会在电影院上映,只在电视上播放。
第二,电视电影是小屏幕电影。
这是相对大银幕而言,也就是说电视电影是小电影,不是大电影。
第三,电视电影兼有电影和电视两方面的特征。
首先它是电影,是按照电影的叙事特征去结构故事,画面精致讲究光效;其次它又是电视,电视电影诞生于电视这个媒体中,它就天然带有媒体的特征,宏大的场面和非常局部的特写镜头都不能有效发挥对视觉的冲击力,而纪实、灵活、智慧的故事形态恰恰是电视的优势。
播放平台为电视台和电视网HBO、FOX、央视6
微电影
【概述】即微型电影,也称微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的情节故事的‘微时(30-3000S)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模式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部)’的视频短片。
”它是网络和电影的衍生品,是继微小说、微博之后的又一“微时代”产物。
微电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网络短剧的变体,最早具有微电影雏形的是2006年网友恶搞陈凯歌电影《无极》的网络原版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种对经典的戏谑和后现代主义结构在当时掀起一阵狂热。
以2010年为分界线,微电影开始异军突起,这一年也被称为“微电影元年”。
一批高品质的微电影开始在网上出现。
业界公认的第一部微电影是《一触即发》,源自其同名微小说,剧情通过90秒的“微时间”讲述吴彦祖在一次交易中借助凯迪拉克联手女主角甩开敌人,完成交易的故事,全篇节奏情节紧凑、剧情扣人心弦。
“11°青春电影行动”可以作为微电影的一个标杆,其中《老男孩》赢得了众多80后的火热追捧。
【特点】①传播主体广泛。
微电影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的广告类微电影,如《一触即发》、《66号公路》;第二类是草根原创的非商业微电影,如《红领巾》,再如盛大集团和湖南广电推出的“盛大微电影”计划,以突破性姿态改变了传统微电影的“你拍我看”模式,用“原创者创作、表演和创作”的“定制微电影”凸显了草根的原创力量以及“微”时代下的全民参与魅力。
这也使得电影创作对平民大众而言再不是遥不可及,电影创作不再是艺术家们的专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电影创作。
②传播渠道多样。
微文化的出现时为了迎合受众碎片化的时间,使得文化信息得到更有效的传播。
受众不仅能从网络上观看微电影,手机、移动电视、平板电脑等也是其传播的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