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丘县的历史政区沿革浅谈
虞城高中高一7班:杨宝龙摘要:由于1997年撤销商丘县,设立睢阳区。
所以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睢阳区在清(包括清)以前的,所谓“商丘县”的政区沿革。
商丘县从帝喾高辛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在这近五千年历史中,其建臵屡经变革,政区也在不断变更。
关键词:商丘县;政区;沿革
由于1997年撤销商丘县,设立睢阳区。
所以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睢阳区在有清一代(包括清)以前的,所谓“商丘县”的政区沿革。
(一)先秦时期
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崩,高辛立,是为帝喾,都亳。
帝喾的儿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有一种说法:契即阏伯,尧封阏伯于商丘,主辰星之祀。
这是关于“商”的最早说法,现在的商丘人一直以“阏伯”为商丘的始祖。
而丘在古时有两个含义,一是居住地称丘,二是坟墓称丘,阏伯曾在台上居住,死后又葬在台上,所以此处称商丘。
原来的商丘是指阏伯台,五千多年来尚袭至今。
商丘一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又地应商星,故名商丘。
到了契的十三世孙汤,又在商丘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建都南亳。
据《史记》记载:“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尚书注疏》中也写到:“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传汤自商丘迁焉”。
这是商丘历史上的第一次建都。
约公元前11世纪,西周成王封微子于商丘,称宋国,都城在今
城南。
《史记》记载:“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
”[1] 这是商丘第一次成为分封下诸侯国都城所在地。
春秋时,宋都在商丘。
孔子游宋,因避其讳,曾改写为商丘。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商丘县。
古商丘为阏伯之墟,春秋宋国都也。
”
[2]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与楚、魏瓜分宋地,商丘属魏,商丘属魏一直延续至秦统一。
(二)秦汉时期
秦灭齐,全国统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旧宋地臵睢阳县,隶属砀郡。
这是商丘建县的开始。
秦代,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一县之内分若干乡,乡下有里,另有亭、邮等。
此时商丘属于县级,即睢阳县,位于今城南一公里处,即周代的宋国都城。
但早已叠压在西汉睢阳城下。
汉初,刘邦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梁王刘恢(高帝子),十一年(前196年)立,都睢阳(今河南商丘)。
”[3]迄两汉未变。
这是商丘第二次成为分封诸侯国都城所在地。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河南属魏地。
魏文帝黄初元年,即公元220年,商丘称睢阳县,但隶属梁郡,而不是梁国。
这是商丘作为郡治治所的开端。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封彤为梁王,都睢阳。
传六
世,至东晋元熙二年(420)灭亡”。
[4]梁国归豫州节制。
睢阳再次成为分封都城之所在。
东晋以来,南北分裂对峙局面延续了约270年之久,在后赵、前燕、后燕、后秦的统治时期,睢阳隶属梁郡。
从《南宋书•州郡志》记载也可知,此时的睢阳隶属南梁郡,南梁郡归南豫州所辖。
《南齐书》中说:“豫州……梁郡,永元元年地志,南梁郡领睢阳、新汲、陈、蒙、崇義五县。
”[5]
北魏时,“汉睢阳县,属宋国,后属梁国。
后魏属梁郡。
”[6]睢阳隶属梁郡,梁郡归南兖州所辖。
(四)隋唐时期
据《隋书》记载:“梁郡,开皇十六年臵宋州,统县十三,户十五万五千四百七十七。
宋城,旧睢阳,臵梁郡。
”[7]此时,睢阳已称宋城,隶属梁郡,郡治在睢阳。
唐代,商丘称宋城,隶属宋州,宋州归河南道所辖。
宋州的称谓由此确定下来。
州治在宋城。
宋州“領宋城、宁陵、柘城、榖熟(今谷熟集)、下邑(今夏邑)、碭山(今永城市境内)、虞城七县。
”
在此期间期间:742到758年,唐政府曾一度又改宋州为睢阳郡。
(五)五代十国
五代时,在商丘依然建臵宋城,隶属宋州。
后梁时,宣武军治此。
后唐时,改宣武军为归德军。
何为“归德”?公元924年,在李存勖灭掉了后梁,建立了后唐,宣武节度使袁象先带着盘踞宋州十几年掠夺的数十万两银子,投奔了
李存勖,李存勖改原来的宋州宣武军为归德军,让他回宋州镇守。
李存勖对袁象先说:“归德之名,为卿设也。
”意思是说“归顺后唐的有德之人”。
即:归德州。
后周时,改称归德府。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曾任归德府节度使,驻兵于此。
并因商丘之“宋”而定其赵家国号为“宋”。
(六)宋金时期
宋真宗于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升宋州为应天府,意为赵氏得天下是“顺应天命”。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升应天府为南京,为北宋“四京”之一,居于陪都地位。
这是商丘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陪都,可知此时商丘在全国都城中的处于重要地位。
金时,设京、路、府、州军、县进行管辖,改应天府为归德府,属南京路(1153年汴京改为南京)。
(七)元明清时期
《元史》中有关商丘的记载,在今商丘臵睢阳县,隶属归德府,属河南江北行省管辖,府治在睢阳。
又由于河南江北行省属于腹里地区,这一地区设路、府、县三级。
睢阳即县一级。
明代,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归德府降为归德州,睢阳县入归德州。
而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黄河决口,水淹归德州城,公廨民房、商铺、馆舍荡然无存。
老城从此湮没,翌年九月于旧城北始建新城,历经8年基本竣工,距今已有大约500年的历史。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归德州升为府,并改睢阳县为商丘县,归德府属河南布政司管辖。
县治设在归德府城。
设臵商丘县以后,基层政权为“里”,全县共设臵27里。
商丘在清时称商丘县,为归德府,商丘县并为府治所在地,属河南布政司(后为巡抚)管辖。
总论:
对古代商丘县的政区变化可通过下表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直接得出:从秦朝开始,商丘县的名称大致经历了四次大的变化:由秦汉到北魏的睢阳县,由北魏到隋唐五代宋时候
的宋城,再从宋到金元的睢阳,最后明清时期改称商丘县,并一直沿用到1997年(1997年之后撤县建区:睢阳区)。
商丘县无论其名称如何变化,除秦代其所属上级行政单位的治所不在本地之外(砀郡),其它所隶属州郡的治所皆在于此。
作为县级政区,商丘县一直都比较稳定,但其所隶属的州郡等政区却发生多变。
由此可知,整个封建社会政区变化的基本特征,其中之一便是县级政区较稳定,统县政区较多变。
注释:
[1] (汉)司马迁:《史记》卷38《宋微子世家第八》,中华书局,1972年,第183页。
[2] (清)顾祖禹撰、贺次君, 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50,中华书局,2005年,第2146页。
[3]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4]商丘县志编纂委员会:《商丘县志》,三联书店,1991年,第12页。
[5](梁)萧子显:《南齐书》卷14《州郡志》,中华书局,1972年,第250页。
[6](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7《河南道三》,中华书局,1983年,第180页。
[7](唐)魏征:《隋书》卷30《地理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836页。
参考文献:
[1]孟昭华、王涵:《中国历代国家机构和行政区划》,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2]商丘县志编纂委员会:《商丘县志》,三联书店,1991年。
[3]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卷12《地名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评语:
本文研究了本地区,即商丘县(今商丘市睢阳区)在明清之前政区沿革的状况,在加深了其自身对家乡商丘县在古代政区沿革概貌的同时,对理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之概貌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比如结论中的观点:由此可知,整个封建社会政区变化的基本特征,其中之一便是县级政区较稳定,统县政区较多变。
就非常具有价值。
有助于其对行政管理科学与技术的理解。
作者思路清晰,论述过程严谨,分析合理,结果于实际应用性较强,较为符合史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当然,在这其间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其粗放罗列的证据链,较为简陋直接,明显未脱高一新生应有的稚气,到了唐以后,几乎没有直接的原始资料作为依托,纵然唐以前,经我个人了解,作者其实并没看过《尚书注疏》《读史方舆纪要》《南齐书》《隋书》这四本书,而是在自己的参考文献中引用而来,但是作者认为,自己的参考文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比如周振鹤先生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的《河南省志》,虽然没有读过上述四本书的古籍原版,但是对其引用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本人虽明确指出其不严谨做法,但没有强行删除其四条注释。
作者亦保证在课余时间,一定研读有关古籍著作。
最后,经考虑,该生论文成绩,整体来讲,85分是没有问题的。
指导老师:
虞城高中高一历史教研组:高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