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

中文学名:美国白蛾 拉丁学名: Hyphantria cunea别称: 秋幕蛾 其幼虫二名法: Fall Webworm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 昆虫纲(Insecta)目录专业资料挖到的美国白蛾虫蛹白色绒毛,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

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 23-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

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

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8-35mm,头黑,具光泽。

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美国白蛾幼虫线、气门下线浅黄色。

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

腹足外侧黑色。

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

根据幼虫的形态,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两型,其在低龄时就明显可以分辨。

三龄后,从体色,色斑,毛瘤及其上的刚毛颜色上更易区别。

蛹体长8—15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生活习性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公里。

美国白蛾在欧洲一年2代。

以蛹在茧内越冬,茧可在树皮下以及土壤、石片下发现。

翌年春季羽化,产卵在叶背成块,覆以白鳞毛。

幼虫共7龄。

在美国,幼虫经一月到一个半月老熟,爬防治入侵的美国白蛾到土面结茧化蛹;夏末羽化。

深秋落叶前发生第2代幼虫为害。

分布情况根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介绍,目前,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陕西等6个省市已经出现了美国白蛾疫情,其中,北京涉及到了9个区(县),分别是朝阳、丰台、怀柔、密云、平谷、昌平、大兴、通州和顺义。

在山东烟台一年发生完整的两代。

越冬蛹于次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

第1代发生比美国白蛾较整齐,第2代发生很不整齐,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大部分幼虫化蛹越冬,少部分化蛹早的可羽化而后发生进入第3代。

在大连市和秦皇岛市一般年发生两代,遇上秋季高温年份,第3代也能完成发育。

天津市、陕西关中第3代发生量较大,化蛹率也高,占总发生量的30%左右。

1995年在天津现,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飞翔进一步扩散.其繁殖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km.可危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林荫道,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

相关法规为了治理美国白蛾,早在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林业部《关于加强对美国白蛾检疫和防治工作的报告》的通知;198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迅速扑陕西境内美国白蛾的紧急通知》;北方各省市政府都成立了由地方主要领导参加的美国白蛾防治领导小组,如1995年天津发现美国白蛾后,1996年北京市成立“严防指挥部”,以杜绝美国白蛾进京。

西安、咸阳、锦州等地利用人工、机械、化学等方法成功控制了美国白蛾的危害。

主要方法有黑光灯诱杀成蛾。

人工剪除网幕,秋冬季人工挖蛹,喷施溴氰菊脂、灭幼脲等。

昆虫危害美国白蛾是近几年来在沿海地区园林树木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它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

它喜爱温暖、潮湿的海洋性气候,在春季雨水多的年份,危害特别严重。

美国白蛾的危害一点不亚于森林火灾。

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总工程师吴坚介绍,国务院办公厅为防治美国白蛾专门下发了通知,这是我国林木害虫防治史上的第二次,第一次下发通知是为防治松材线虫病。

这次国办再次下通知,说明防治美国白蛾的紧迫性。

美国白蛾进入北京属于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总工程师吴坚介绍,美国白蛾在其原产地并没有如此可怕,是因为其原产地有许多防止其种群恶性膨胀的限制因子,其中捕食和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十分关键,它们能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一定数量之下。

而它们侵入我国后,失去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迅速增长并蔓延成灾。

据吴坚介绍,统计显示,每年因生物入侵给我国林业造成的损失达660亿。

扩展途径美国白蛾最主要的扩展途径可由各个虫态随货物借助于交通工具进行传播。

以4龄以上的幼虫和蛹传播的机会最多。

检疫措施:对来自疫区的近几年屡见该虫随由国外运入的包装箱输入我国,应引起足够。

美国白蛾昆虫趋性诱杀器诱杀成虫。

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5%来福灵4000倍液喷药防治,均可有效控治此虫危害。

桑树5、.生物防治。

周氏啮小蜂是新发现的物种,原产我国,却成为美国白蛾的天敌。

(因幼虫在所出生的叶子上裹上了网,所以农药可能作用不大。

)自上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白蛾在我国危害日趋增大,且传统防治方法效果越来越差。

1998年我国启动美国白蛾治理工程,生物防治成为突破口。

由中国林科院杨忠歧研究员主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调查了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从其卵、幼虫和蛹中饲养出了多种天敌。

经过筛选,发现了一种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啮小蜂。

这种小蜂可以找到在各种隐蔽场所化蛹的美国白蛾,产卵寄生美国白蛾。

该项研究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不杀伤天敌,是防治美国白蛾的先进技术。

大连、陕西、山东、秦皇岛等疫区采用这种以虫治虫及与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制剂相结合的措施,收到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是我国生物防治的一个创举,使我国利用昆虫天敌防治美国白蛾的技术跃居世界前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这种高效、经济、无污染的生防研究技术成果已通过鉴定,正在疫区大面积推广使用。

6、在美国白蛾的大肆入侵的状况时,除了已经知道的自然天敌周氏啮小蜂外,我在大豆田地里无意发现了美国白蛾的又一种天敌----臭大姐,也叫“蝽”,我国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有此虫,因体后有一个臭腺开口,遇到敌人时就放出臭气,俗称“放屁虫”,“臭大姐”等。

身体扁平,体形小长90-110MM,口器长成喙状,前翅的基部是革质,端部是膜质,后翅全部是膜质或退化消失。

它主要是把长长的口器插入全身白毛的美国白蛾的幼虫体内,吸食幼虫的汁液,致其死亡。

因此投放臭大姐成本低廉。

补充:第六条是我在无意中发现的,但是是否具有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由于能力有限及条件有限,希望有条件的科学家们引起注意。

而且,在实验室里面是否也有表现?我想,如果真要是真理,那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1981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年转发了农业部、林业部《关于加强对美国白蛾美国白蛾检疫和防治工作的报告的通知》;198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迅速扑灭陕西境内美国白蛾的紧急通知》;以上各省市政府均成立了由地方主要领导参加的美国白蛾防治领导小组,1995年天津发现美国白蛾后,北京市1996年了成立“严防指挥部”,以杜绝美国白蛾进京。

陕西、西安、咸阳、辽宁锦州等地利用人工、机械、化学等方法成功控制了美国白蛾的危害。

预防方法加强植物检疫,对来自疫区的苗木、接穗、花卉、鲜果及包装箱填充物和交通工具等必须严格检疫。

对来自疫区的木材、苗木、鲜果、蔬菜以及馐箱、填充物和交通工具都必须认真检查。

做好虫情监测,一旦发现检疫害虫,应尽快查清发生范围,并进行封锁和除治。

根据灯蛾成虫具有趋光性,于成虫羽化期设置灯光诱杀。

潜所诱集利用该害虫以老熟幼虫沿树干下树寻找潜伏场所进行结茧的习性,在树干上人为设置结茧场所,引诱其潜伏,然后予以消灭。

具体操作方法:对发现有美国白蛾危害发生的树木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的时期,用稻草或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诱集下树老熟幼虫,然后于化蛹前解下草把烧毁消灭虫源。

美国白蛾卵根据美国白蛾危害程度、发生面积、林分用途、工程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将治理区划分为除治区、监控区、保护区三个类型区,实施分区治理。

除治区:本区为工程区内重要防治区域,特点是发生集中连片,局部地区疫点密集,虽经连年防治仍不断发生。

监控区:本区虽尚未发现疫情,但与发生区相连或相近。

保护区:本区是监控区中的重点保护区域。

美国白蛾防治要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

以预测预报为先导,全面加强联防联治,采用仿生药剂、生物防治、植物性杀虫剂为主,以人工、物理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采取飞机和地面相结合的方法,全面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要在科学用药的同时,提高生物防治措施的比例,达到有虫不成灾,实现大范围、长期有效的控制效果。

除治区:在虫情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首先使用Bt、阿维菌素、病毒制剂等生物制剂及灭幼脲类仿生制剂为重点的除治措施,尤其要做好第一代美国白蛾的除治工作,要由外向内全面封锁压缩,强化外缘的防治力度,逐步拔除孤立的、发生较轻和重要敏感地区的疫点,治理一片,巩固一片。

重灾区要通过生物防治压低虫口密度,减少有虫株率,并释放周氏啮小蜂增加天敌数量,形成林间自然种群,达到长期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监控区:加强监测手段,提高虫情调查、预报的准确性。

要充分发挥监测点的作用。

在监测区、发生区的边缘和重点部位,要加大性诱剂和诱虫灯的使用数量。

继续实行专群结合的办法,定人、定点、定期进行监测和普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科学除治害虫提供可靠依据。

保护区:在全面实施监控和检疫的基础上,结合营造多树种混交林,增加营造银杏、常绿针叶树等美国白蛾抗性树种。

综合整治利用人工、机械、化学等方法控制其危害,如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蛾;人工剪除网幕;秋冬季人工挖蛹;喷施溴氰菊酯、灭幼脲等化学和生物杀虫剂等。

天敌有麻雀以及寄生性的赤眼蜂、姬蜂、茧蜂、寄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30多种。

1. 营林措施。

改善树种结构,在四旁造林和城市绿化中,多栽植美国白蛾厌食树种;可间隔栽植部分美国白蛾嗜食树种,作为引诱树,防治时重点放在这部分树木上。

从植物群落上抑制白蛾的繁衍。

2. 人工物理防治。

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每隔2-3天仔细查找一遍美国白蛾幼虫网幕。

发现网幕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

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

剪下的网幕必须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散落在地上的幼虫应立即杀死。

围草诱蛹适用于防治困难的高大树木。

在老熟幼虫化蛹前,在树干离地面1-1.5m左右处,用谷草、稻草把或草帘上松下紧围绑起来,诱集幼虫化蛹。

化蛹期间每隔7-9天换一次草把,解下的草把要集中烧毁或深埋。

灯光诱杀利用诱虫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