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点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归纳

重点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
. 2
3
(二)
(三)
(四)
1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
8
9
10
(七)
1
2
(八)
1
2
3
4
5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6
7
8
下也
9
10
11
(
(
1
(
二、被动句
(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二)有标志词语.
1.“为”表被动.
2.“为……所……”.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
“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 3.“于”表被动.
乐》
(一)
1
⑴(
⑶(
⑷(
⑸(
⑹(
⑺(
“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
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
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
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
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
2
3
,必(二)
(三物”.
(1)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2)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3)与.
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省略动词宾语.
(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
问(
(四)
1
(
2
3
南.(
.
(五)
1
(1)在.
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小石潭记》)
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
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
(2)从.
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给.
不可
(4)到
(5)
帝感
(6)
(7)向
(8)比
2
(自)
四、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
3.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4
.
(一)
1
何以战?(《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
2.谓宾倒装.
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之”,助词
(二)
1
句中
2
句中
3
中,
5.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
(四)
1.
此”
2
(五)
1
2可
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
1
2
. (三)
(一)
1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
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
5
,
6
,可
7
.
(二)
骨.(
(
文字来记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三)其他.
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
“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
回来”.
八、固定句式
(一)
论语)
(二)
1
2
(三)
(四)
(五)
(六)
(七)
原本的格式是“……与……孰……”相当于“……与……相比,……”. 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与……孰……”.
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