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CI论文写作技巧

SCI论文写作技巧


Properties of a good pape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learly defined hypotheses to be tested,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or problems to be solved(清晰提出要解决的 问题) Explanation of and reference to prior work (参考他人) Concise explanations that minimize jargon (准确解释) Displays (figures and tables) that support conclusions (充分很好展示) Perspective of results with respect to those of others (展 望时参考尊重他人研究) Quantitative conclusions and broader implications(定量 结论)
阅读150篇论文 + 4小时学习周期 + 4遍阅读 + 50页粘贴稿 + 3遍润色 = 10遍修改 1篇初稿
宝 剑 锋 从 磨 砺 出
刊出
梅 花 香 自 苦 寒 来
最后强调的:
数据没有好坏,在于多看多比较; 数据没有多少,在于多画多思考; 时间没有多少,在于多挤少睡觉; 文章虽有好坏,写出来就有杂志要!
充分挖掘数据,反复横纵对比,多种方法探讨。
二 写好论文的先决条件
1)为什么写论文
2)写论文忌讳什么:惰性 a) 只说不练; b) 坐不住; c) 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d) 遇到问题一拖再拖或是依赖别人; e) 一心二用甚至几用。
3)如何言之有物,思如泉涌
态度决定一切!
三 如何构思一篇论文
(一)论文的结构 Introduction: (最体现思路的地方) Methodology: 研究区域 样品采集点位,周期,点位信息,点位如何选择 分析方法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数据处理方法 Results and discusscion (最体现功力的地方)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Introduction 的写作
如何进行论文写作
1)如何理解 Introduction: 为了引出自己做的东西,而介绍他人研究,让别人觉 得你做的东西有新意。 四段:领域内共性的东西;别人做了什么,有什么结 论;别人没做什么你想做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 突出亮点 你的创新点:方法创新,地域创新,数据量创新,观 测目标创新 2)如何写Introduction: 总结他人:同样的意思,有十个人说过,揉成自己的 东西,然后挑主要的作为参考文献; 介绍自己:介绍研究地域的句子直接应用,但尽量多 选几个参考文献的句子进行引用,避免重复;
四 如何进行论文写作 四遍七步法




第一步:结合数据,搜索下载文献,粗略浏览题目、摘要和目录,初步定 下论文题目和框架; 第二步:全篇阅读下载文献,剔除不相关的,明确数据处理方法,并进行 数据初步处理; 第三步:认真阅读挑选过的文献,结合自己数据和别人处理方法,完善图 形和表格,并确定哪者更好;标注出别人的讨论句式,有用结论,别人引 用他人的结论;再剔除部分意义不大的文献; 第四步:将标出的句式和自己的论文框架,图标分章节全部粘贴在word 文档中,附上参考文献; 第五步:整理粘贴的材料,写出前言。仔细观察图表,找出规律,从粘贴 的材料中找出相同或不同的结论,找出原因(纵向对比),充分论证; 第六步:从参考的文献和自己的阅读文献来确定投稿目标杂志,修改格式 (单位,参考文献格式,引用格式等),并应在阅读每一篇文献的时候留 意其作者,投稿期,接收期等信息; 第七步:打印出来,逐字通读,避免低级的语法或拼写错误,而后选择杂 志和审稿人,投稿。
SCI论文写作心得浅谈
中国研究生,2012,2(22-24)
引 子
什么是SCI论文 SCI论文的意义 SCI论文构成 SCI论文难写么 最好是英文 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硬性指标 5000左右的单词,几个图表
应认识到:1)好的论文来不得半点投机 2) SCI论文不是科研的最终目标
主要内容
一、 好论文的标准 二、 写好论文的先决条件 三、 如何构思一篇论文 四、 如何进行论文写作 五、如何对待项目与论文 六、五心经验谈
Results and discussion 的写作
一般套路: 一)质量浓度组成: a) 平均质量如何,与他人比较;如何比较,高多少, 低多少,为什么; b) 空间时间变化,与他人比较,别人是否有相同的点 位和时间变化; c) 特殊值:哪个点哪个时间最高,哪个最低,为什么; 与他人比较,别人在类似的时间是否有相同或不同的 结论;如果不同,为什么。
创新点
三 如何构思一篇论文
与别人比较,或高或 (二)拿到数据如何处理 低,能否解释 数据质量如何(methods); 能用哪些方法处理,能得出哪些结论 (results and 前人用了什么方法处理, discussion); 得出什么结论 用别人的方法如何结合本论文的数据,本区域的特 别人在其它地方做了什么,本 色,找出Gaps,继而写 (Introduction); 地区有什么特色 处理完数据预计能得出什么结论,和别人做的相比 有哪些不足,或是自己觉得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改 进(Conclusion)

二)组分组成 (充分横纵对比) a) 平均质量如何,与他人比较;如何比较,高多少, 低多少,为什么; b) 空间时间变化,与他人比较,别人是否有相同的点 位和时间变化; c) 特殊值:哪个点哪个时间最高,哪个最低,为什么; 与他人比较,别人在类似的时间是否有相同或不同的 结论;如果不同,为什么。 d) 比例分布:各组分比例如何,哪些高,哪些低,为 什么;文献中如何分布;和文献中对比如何; e) 特征比值:同上讨论 f) 广泛关注的组分特征:同上讨论
Common problem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Too many words. Eliminate adverbs (anything ending in “ly”). Use “significant” only fo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o much repetition. Re-read and re-read to eliminate it. Don’t repeat in text what is already in tables, except to make or emphasize a point. Graphs too small, units not on graph axes or tables. Captions incomplete. Maps without scales or compass pointer. Tables and figures cited, but missing. Text inconsistent with information in figures and tables. Creating illogical explanations for data rather than testing hypothese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broader literature, extent to which problem has already been addressed, and contradictions that need to be resolved. Lack of re-reading and editing. Start at the beginning and continually fix. Lack of internal peer review. Need for English editing.
三)模型/公式应用 (充分横纵对比)
1)有什么模型/公式 2)如何应用,应用在什么地方,能得出什么结论,对 欲得到的目的有什么作用 3)用哪些模型,是全用么,是否所有模型/公式得出的 结论都能很好的佐证自己的预期结论。如果不能,为什 么不能,若解释不了,舍弃不用。 4)用图或是表? 5)总结他人和自己的结论,提出共性的通用的结论, 或是对共性的通用的结论进行验证。
五、如何对待项目与论文
(1)多参与,多留心,多问多思考,善总结; (2)大量阅读文献,从项目中提炼自己的研究方向, 提早和迅速下手; (3)汇报项目工作的同时多汇报或提出对论文、实 验的思考,多提方案。
勇于承担任务,培养自信心 处处留心皆学问
少抱怨,多干活,勤动手动脑
六、五心经验谈
信心 决心 耐心 童心 细心

Conclusion的写作
从各个章节中粘贴重要的结论,分别用一句
话总结出来。 摒弃一些意义不大或是有普遍存在并被广泛 验证的结论。 总结本论文在实验设计或是数据处理或是方 法学应用上的不足之处,并在最后一段谦逊 的表述出来。
Acknowledgements的写作


参考前人的致谢句型,换上自己的项目号和要感谢的 人和机构(2-3句话)。 The funding of this research was provided by “Prestudy on air quality criteria for particulate matter.” (2007–2008 Speci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 Fund for PublicWelfare, No. 200709048) The authors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NOAA Air Resources Laboratory (ARL) for the provision of the HYSPLIT model () used in this publica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