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设计方案
三、情景模拟,发展空间观念。
1、读懂情景图,理解位置关系。教师出示例1情景图。教师:青同学们想一想,分别站在4名同学的位置观察熊猫,看到的熊猫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2、情景模拟,明确位置关系。教师:青同学们都站到小明的位置上,对照情景图,看你们站的对不对?教师:看看小明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如果你是小红,小芳或者小亮,又该站在什么位置?青同学们自己站一站,看一看。
设计意图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猜动物图片来引入课题
出示几张动物图片的局部来引导学生通过抓特征来判断、辩认整体
这样的课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情境之中。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观察物体要全面,为学习新知引路
引导学生通过本位观察——侧位观察——全面观察感知
小组活动观察小熊,讨论、质疑明理。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实际观察,积累经验。
1、明确观察对象,固定观察对象的位置。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玩具,大家看看是什么?(出示手鼓,并将手鼓摆放在学生桌子的正中间。)
2、本位观察,初步感知不同位置观察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师小结:从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摆一摆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回答。)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能辨别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的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的看待事物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1、故事激趣,初步感知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听听下面这个故事,你们想象一下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PPT出示动画屏幕)故事导入:星期天,退休的李奶奶带着他的小孙女欢欢、喜喜和外孙子乐乐去动物园看大象。一进大门,东东他们就把李奶奶拉到了象园,李奶奶说:“唉,我老了,走不动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就坐在门口等你们,这大象嘛,还是你们看过后说给我听吧!“好的,好的!”三人连忙答应向大象跑去。东东急急忙忙走到了大象的前面看了看,说:“奶奶,奶奶,大象啊有两个大大的眼睛,一个长长的鼻子,两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明明跑到了大象的后面大声地说:“奶奶,大象就像是两根柱子顶个门,门上有根摆来摆去的长鞭。”笑笑不急不忙,走到大象的侧面说:“外婆,其实大象就像是四根柱子上有座墙壁。”“哎呦呦”李奶奶说:“乖孩子们,你们都把我弄糊涂了,难道有三只大象?”教师:真的有三只大象吗?为什么他们看到的大象不一样呢?教师小结:是同一只大象,只是他们所观察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形状也就有所不同了,想要看到物体的全貌或者整体就要全面观察,今天我们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3、正确判断。教师:根据情景图,想想四位同学看到的图是什么样子的,在说说下面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4、游戏巩固。教师:下面,老师任意出上面图中的一张照片,请你们判断是谁看到的,然后快速的站到那一边去。
四、总结方法,提升认识。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观察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观察的?在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3、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走到本组的下一个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数学书的画面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数学书的那一面?教师提出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数学书的画面也不一样了。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完成“做一做”。2、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六、畅谈收获,总结。
教师: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那些收获呢?下来说给你的同桌以及伙伴们。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对二年级七八岁的孩子而言,这一学段的教学要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要联系实际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累积之中,学生的视野才会不断开阔,对图形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入。所以,此课的设计总是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去做的。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观察物体(1)
姓名
郭小会
工作单位
宿松县下仓镇中心小学
年级学科
二年级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节课是让学生辨认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简单的物体的形状,是以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一个具体的情景-----四名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来观察熊猫玩具来展开,通过学生的观察,在结合观察到的图形,让学生判断这些形状是谁看到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结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以及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的方法。在以后的生活中,让学生知道,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整体上看待问题,不可以只看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