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内江市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试卷语文本试卷分为A卷和B卷两部分,A卷第1至4页,满分100分;B卷第4至8页,满分60。
全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按题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在试卷上、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A卷(100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澎湃.(bài)镂.空(lòu)波光粼.粼(lín)相形见绌.(chù)B.憔.悴(qiáo)瞥.见(piē)销声匿.迹(nì)强聒.不舍(guō)C.炽.痛(chì)阔绰.(chuò)如法炮.制(pào)鳞次栉.比(jié)D.吊唁.(yàn)酝酿.(niàng)叱咤.风云(chà)戛.然而止(jiá)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云翳馈赠姗姗来迟锋芒必露B.归咎匍匐妙手回春通霄达旦C.真缔阴霾沧海桑田豁然贯通D.犀利和煦味同嚼蜡浩瀚无垠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王峰面对1000℃的烈焰,义无反...顾.三入火海,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B.两会期间,在北京参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表示,我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C.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后,迅速赢得了各阶层观众空前绝后....的喜爱,其收视率和点击率都占据各大排行榜首位。
D.全民阅读的本质是培养国民尊重知识、终身学习的文化自觉性,实现它需要长时间的“浸润”,不可能立竿见影....。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践行十爱,德耀甜城”这项主题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
B.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证明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和实力是不言而喻的。
C.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曹永胜为全校师生作了关于“非遗”的知识讲座,大家认识到保护和发掘“非遗”的重要性。
D.“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倡议“一带一路”以来就此主办的规格最高的国际性会议。
5.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生活的唯一一本散文集,其中出现的人物有长妈妈(保姆)、藤野先生(恩师)、杨二嫂(邻居)等。
B.我国古代文人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通常的命名方式有字、号、地名、书室名、官职等。
如《东坡乐府笺》《聊斋志异》《王右丞集笺注》就分别用了号、书室名、官职来命名。
C.《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游记体讽刺小说,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荒诞而离奇的故事,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D.“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如《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文言文阅读及诗文积累(21分)(一)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第6—9题。
(13分)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B.小大之狱.(案件)C.一鼓.作气(击鼓) D.望其旗靡.(萎靡)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必以.分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C.登轼而.望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吾视其.辙乱安陵君其.许寡人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
“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
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于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
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9.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⑵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古诗文积累(8分)10.用课文原句填空。
(8分)⑴,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⑵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⑶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⑷,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⑸,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⑹,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⑺宋代词人王观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既描绘山水之貌,又暗示了离别之情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14分)阅读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第11-14题。
(14分)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④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⑤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分)12.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盲目”一词的含义。
(2分)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13.比较选文第⑤段与下面这则材料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并简要分析各自的作用。
(6分)1972年丁肇中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
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14.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4分)四、作文(50分)15.宗璞遇见紫藤萝,生的喜悦取代了心的悲痛;海伦·凯勒遇见安妮·莎莉文老师,黑暗的世界自此有了光明;杜小康遇见孤独,一场暴风雨使他从稚嫩走向成熟。
其实,世间的一切,都是一场美丽的遇见。
就像,遇见一朵绽放的花,就有了心灵的愉悦;遇见一本睿智的书,就有了思想的提升。
遇见一个良师益友,生命就留下抹不去的痕迹;遇见一段多彩人生,生命就沉淀下博大而厚重的精神……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不使用不规范的语言文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出现泄露本人信息的真实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60分)一、阅读理解(48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6-17题。
(8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6.此诗中作者的情感复杂多变,从到悲痛怅惘,再到,情感真挚,沉郁中见豪放。
(4分)17.“舟”是古诗词中很常见的意象,谈谈你对下面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4分)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⑵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8-20题。
(10分)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