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别称
(一)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
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与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
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与河北省的西部与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与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与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与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与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天下共分八十一州,中国只就是八十一州中的一个州,名为“赤县神州”。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
赤县内,自有九州。
”《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
”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就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
外国叫海外。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
”《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
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
”晋朝张景阳《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又据《汉书·郊祀志》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
”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十一)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
(十二)六合,即上下与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朝灭六国也说“秦王扫六合”此六合指六国合并。
(十三)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十四)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
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十五)四海,参见“海内”条。
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十六)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