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史第四章第五
第2节 学前教育思潮
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与传播 (一)清末学前教育的引入 ⒈引进日本的学前教育思想 ⒉传教士输入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潮 以林乐知为代表 “一国之至宝,一国之光宠。” 特点:日本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制度上;西方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 在思想上;
(二)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传播 “恩物”
2.北京香山慈幼院 1919年10月正式成立,主办者为熊希龄,目的在于济贫托孤,属于慈善性质,采用欧美式的教育内容和方 法。
3.南京鼓楼幼稚园----中国第一个实验幼稚园 陈鹤琴 1923年春 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国 卢爱林为指导员; 甘梦丹为教师;张宗麟为研究员
4.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 陶行知于1927年11月创办 办园宗旨: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办园方法:艺友制 5.上海大同幼稚院
(二) 儿童公育思潮 19世纪末:康有为《大同书》 “五四”前后:蔡元培提出儿童公育的主张 恽代英从唯物史观上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
第3节 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行 1932年10月《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一)幼稚教育总目标 (二)课程范围 (三)教育方法
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922年”壬戌学制“制定的七项标准,是借鉴美国的“六三三制”的框架
“七项标准”: ⑴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⑵发挥平民教育精神;⑶谋个性之发展;⑷注意国民经济力;⑸注意生
活教育;⑹使教育易于普及;⑺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总体结构为三类三段,将中学分初、高两级设置,并取消大学预科。
幼教育机构的名称,由“蒙养园”变更为“幼稚园”,正式确立幼稚园制度。
2.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 该院成立于1935年,招收两岁半至五岁的幼儿20人,每半岁一个级段,每级段各有4人。供 《儿童心理学》、《儿童 训导与心理卫生》、《儿童心理专题研究》等课程观察、研究、实 习用。
(二)私立幼稚园
1.厦门集美幼稚园 1919年2月,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厦门创办,为集美学校的一部分
⒊改革课程 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实用课程及美术、音乐等,以体现对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
要求。 (二)蒙养园制度的规定 《师范学校令》《师范学校规程》
蒙养园——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 1916年颁行的《国民学校令实施细则》 • 是蒙养园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 蒙养园——民国前期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它是在《壬子癸丑学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以附设于女子 师范为基本原则,以发展儿童身心和辅助家庭教育为办园宗旨,招收3—6岁的男女儿童入园受教,保育 科目分列游戏、唱歌、谈话、手艺四项,加强了儿童美育,规定每园学生数为100—160人,师生比例 小于1:30。该学制未退去日本色彩,但却吸纳了德国学前教育的某些精神。
谢天恩《美国幼稚园教育略述》→无我《德国柏林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馆》→张宗麟 《幼稚教育概论》
(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 1913年 志厚《蒙台梭利女士之教育法》《蒙台梭利新教育之设施》 1914年 但焘《蒙台梭利教育法》 “儿童之家” 1914年-1915年 顾树森和王维尹合著的《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及顾树森的《蒙台梭利
女士教育法》
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新论》
(四)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是我国五四以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
思想,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
设计பைடு நூலகம்学法——克伯屈
二、学前教育思想的勃兴
(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中国封建社会:以“孝”为出发点,以“忠”为归宿。 鲁迅: “救救孩子” ,强调一要理解儿童;二要指导儿童;三要解放儿童。 蔡元培:发展儿童天性,崇尚儿童自然的主张 陶行知: “爱满天下”的口号 陈鹤琴: “一切为了儿童” 的信念
1930年3月由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中国互济会(原名中国济难会)创办,专门收容和抚育革命同志的 子女,负责人为董健吾。
6.上海劳工幼儿园 1934年,在 陶行知的领导下,由其学生孙铭勋等人 创办于沪西女工区。其宗旨为女工服务,向劳工的儿童 (自断乳到8岁)实施教育,教育重点是卫生健康教育,经费靠募捐。
3.南京鼓楼幼稚园
• 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的实验研究包括: • (1)读法研究 • (2)设备研究 • (3)故事研究 • (4)课程研究:经历散漫期、论理组织期、中心制期 • (5)习惯研究:包括卫生习惯、做人的习惯(个人的)、做人的习惯(社会的) • (6)技能研究:包括生活的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日用的常识 • (7)幼稚生生活历的研究:包括一天的生活历、每星期的教程、每月的教程、每学期的教程、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四章第五
1
第1节 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
一 、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⒈颁布新的教育宗旨 1904年 “癸卯学制”分为三段七级 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新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⒉制定学制系统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分为三类三段式。
(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评价 ⒈体现了民族性和“洋为中用”的精神; ⒉寓知识于娱乐之中; ⒊教育内容上对儿童的训练是多方面的; ⒋教育方法上灵活多样; ⒌封建主义的余毒和西方教会的影响。
二、各类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
(一)公立幼稚园 1.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下设的幼稚园
建立于1919年,招收3-6岁的幼儿,多半系教员子女。游戏运动器具和恩物等设备齐全。在教 学中以生活为作业,谈话、游戏、手工、音乐为主要活动。
• 幼稚园——民国中后期幼教机构的统称。西方传教士办理的幼教机构最早使用此名,此后国人
自办的幼教机构亦有使用此名者,《壬戌学制》后统一使用此名。幼稚园既可单设,亦可附设; 办理宗旨依照“儿童本位思想”,侧重于“谋个性之发展”;教育对象确定为3—6岁的男女儿 童;初对保育内容无明确规定,1929年后规定为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 作、静息、餐点7项,它具有教为浓厚的美国色彩,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