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

初中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课标要求,考点分析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课外文言文考点分析:(1)常见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通假字、重点语句的理解与翻译。

(2)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文段中筛选并提取所要回答的内容。

(3)能分析概括文段的要点和中心。

(4)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指出文言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2、给指定的诗句,文言语句标示朗读的语意停顿;3、准确辨析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和用法;4、能应用文言句式的相关知识理解或翻译句子.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一是要平时掌握好这些常见文言常识的相关知识和规律,学会归纳.二是要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分析运用,考查的重点也在于“会用”。

二、备考策略,典例剖析基本知识点考点设题为断句、字词理解、重要句子和文段内容的理解。

选材特别注意至今仍在运用的成语、典故、名人以及历史文言小故事。

答题技巧第一.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首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方法指津:(一)通文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抓标志①发语词和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②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③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④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⑤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三)察对话: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四)懂常识此外,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

(五)知语法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六)明修辞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文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依总分示例:“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

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

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八)辨句式:1.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

2.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这种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3.文言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无乃……乎”“得无……乎”等。

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何以”“于是”“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示例:用“/”给这段话断句并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学记》)参考答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

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参考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第二.字词释义:注意联系原句,联系学过课文中的意思;或者联系上下文,也可给这个需加点的词组几个常用的词语,然后把几个词语依次还原到此句中,默读后最终确定一个解释。

还应注意一些词语的活用(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一定要译准。

第三.句子翻译:一般要求是翻译出文言虚词、关键的文言实词,省略的要补充,把语意表达完整.注意译准重点字词;注意语序;力求符合原意,译文语句要准确通顺,简洁流畅。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译文时均不作翻译,可直接保留下来。

补,补充原文中所不用的量词以及被省略的成分。

调,即调整次序。

文言中由于一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适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次序。

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第四.内容理解。

考察某一个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代的内容时,一般情况下所指代的内容都是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但有时只是那句话中的一部分内容。

理解文中内容时,也许你读不懂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但你一定能粗略了解此文大致的内容,如果要求用原句回答或没有限制不能用原句回答时,就用原句来回答。

如果要求概括回答时,紧紧抓住你所懂的大意来回答。

给出的语段或材料与选文中的哪个内容相呼应时,最重要的是搞清给出的语段或材料所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在选文中找和其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语句。

第五思想内容评析。

评价某人的人物形象时,你所给出的答案一定要能从文中找到源头,即你的几个要点分别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或写作手法作出自己的评判。

解答评判类题目,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看法: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提倡,还是批判,或者是一分为二辩证地看。

要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如“我认为……是不对的”“我认为……值得提倡”等。

其次,要从不同方面或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述理由,这一层尤为重要,因为现在不少开放性题目的“评分标准”中都有“言之成理即可”之类的话,换言之,观点、意见可以不同,但一定要持之有据。

模拟习题1.移风易俗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

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注释]: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

③赐:子贡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2、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分)模拟习题2.王冕故事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ī):践踏。

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心神安适。

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⑦被:披。

1、请用“|”线标给句子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2、翻译下列句子。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曷不听其所为?3、这两段文字说了王冕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三、直击中考,沙场点兵『方法指津』1.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①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即集中注意力浏览文段一遍,大概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前因后果如何,谁说了什么话,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②细看题目,研读字词。

在这一步中,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中完成。

③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做出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几个常见的解题方法。

①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题。

“年且九十”中的“且”是“将近”的意思。

②以注释解题。

③以文旨解题。

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

山东泰安市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哀溺文永①之氓②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