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1]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1]


那么,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呢?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生态文明与中华文
明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 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 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 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
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
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
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 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 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 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 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 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一: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 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在政策上,应从国家发展战 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
三:在措施上,应实行最严格的 环境保护制度。
四:在行动上,应动员全社会力 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
我们需要的是纯净的水,不是带颜色的水,赚钱的 人人性何在!!!!!!
(山美水美人更美)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得生 态保护与经济和谐共赢
(生态文明城市)
(生态果园) (生态农业)
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 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 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前提。
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 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 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两者内在的一致性使 得它们能够互为基础,互为发展。生态文明为各派社会主义理论在更 高层次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 度保障。
人与社会关系协调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
生态文明的作用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
按生理应态在文发明达的国作家用首先兴起,因为
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 生态文明既因然是为世西界新方潮强流,大按的理应技在发术达资国家金首使先兴本国生 起大工,的业因技文为术明在资的态 业那金巨里使大危 文首本惯机 明先国性爆生还得的发态要以巨生危持态机续缓大危得相解惯机以当。缓一;性但解段一;时二还是二间是要因是;为因三因持西为是为续方西因强方为西相方 当工 一 西方资本主段义不时断间向不;发三达地是区因转移为生态西成方本。资西本方失主义不 去族了的发跨展越生式断 方态发文展向 失明提不 去的供机了发了会机达发。会西。地展方区生失去转态机会移文,生明就为态的中成机华民本会。 。西西
我们该如何做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 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 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 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 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 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 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 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 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我们积 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 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 的生态环境。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 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 每个家庭 。
政治方面: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 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 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 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 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
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 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 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 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 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 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 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 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 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的含义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
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
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
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我国的生态现状
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 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 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 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668个城市中有 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 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 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
“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儒家的生态伦理,反
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
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这种追求超越物欲,肯定物我之间同
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 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 资本主义,必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对此,中国责无旁贷。

生态马克思主义属于政治生态学,认为生态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和
政治问题,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它致力
社 于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力图超越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一,自然是客观自然与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强 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在更广泛领域 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 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要内容。
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
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是生态环境最易遭到严重破 坏的时期。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每 年都在加大,但成效不显著,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生态 环境压力。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严重损害了群众健康,而 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195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 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为476亿元,而到2007年,水利部 透露,截至7月16日,全国仅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损 失即达3726亿元。
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生 态 文 明 与 中 华 文 明
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
问题在于,思想与行动并不是同一的,接受东方智慧
并不难,但传统中华文明如果想为生态文明的形成和实践作 出贡献,也同样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用生态理 性来审视我们的发展原则。生态理性认为,人类的理性一旦 与环境相脱离将毫无价值,只有当与环境的现实要求结合起 来考察人类理性时,才能正确评判人类的行为。生态理性具 有人性化、自然化、整体化的特征。它是西方哲学面对生态 危机而产生的新的哲学观点,是对科学理性绝对化、工具化、 教条化的反思。长期以来,正是在科学理性绝对化的视角下, 很多人都将中华文明这种东方智慧视为前现代的产物,采取 了批判排斥的态度。这是错误的!
生 态 文 明 与 社 会 主 义

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
态 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 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 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 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 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 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 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 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 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 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 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之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本组成员: 司爱红 何文斌
耿浩骞 赵勇 窦志洲 姜丹 刘瑞梅 石文霞
石龙龙
这才是我们所要的环境!!
从天安门广场的60万块口香糖说起
2007年国庆节后, 天安门广场留下了60 万块口香糖。抛掷口 香糖的大多为年轻人, 我们的年轻人令人失 望。与此形成鲜明对 比的,1994年广岛亚 运会闭幕式结束后,6 万人的体育场竟没有 发现一片废纸、一点 果皮垃圾。
会 历史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存在地位, 认为自然界制约和规定着人的ຫໍສະໝຸດ 存和发展,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人必将
主 义
走向与自然的和谐。第二,人是自然存在属性与社会存在属性的统一。马 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人的社会 存在属性与积极顺应自然才能实现。第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