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评价的方法安全风险等级评价的定义:“安全风险评价”就是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结合系统的本身素质、作业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和分析,以寻求一个最佳的危险控制与处理对策,从而达到系统在生产或作业过程始终保证处于一个安全、可控的状态之下。
基层生产队组“安全风险评价”就是全面利用基层生产队组各种基础资料,包括静态的、动态各种参数进行处理、分析,找出一个生产队组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进行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找出重点的危险性因素并确定安全风险等级,通过针对找出的各种危险因素,采取工程的、技术的、加强监督等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达到对危险因素进行消除、改善或控制的目的,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保证员工的人身和公共财产的安全一、什么是风险评价---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仲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它的应用共有四个方面的原理:相关性原理、类推原理、惯性原理和量变到质变原理。
风险是危险、危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害事故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
二、开展安全风险评价的意义---我公司生产是天然气、轻烃回收属于高危行业,诱发安全事故的因素很多。
虽然在生产条件上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分部门管理、班组管理等构成、人员素质、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地质条件、生产设备等各种因素不同,从而使基层生产班组即使在从使同一项作业时也会面临不同的风险,因而对各个生产班组在从使某项作业前对其整体进行安全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并相对应地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从而得到最大程度地避免、减少事故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风险评价的的范围应包括:(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8)企业周围环境;(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四、基本内容1、危险、有害因素,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人-机环境)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也称之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是认知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对危险、有害因素的概念要有正确的理解、需注意危险有害因素是造成事件的根源或状态,不是事件本身。
如,不能将火灾或爆炸当成危险有害因素,应把导致火灾或爆炸的因素找出来。
还应将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识别出来。
2、危险、有害因素的根源及性质。
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时,应充分考虑危险、有害因素的根源及性质。
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机辐射的原因;工作环境的性危险、有害因素和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比如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照明不足等);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附录A-A6不安全状态和附录A-A7不安全行为,可以认为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即为危险、有害因素。
导致《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所列的20类事故因素可以认为是危险、有害因素。
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有:(1)装置、设备、工具、厂房等。
包括:设计不良,指设计强度不够,稳定性不好,密封不良,外形缺陷,外漏运动件,缺乏必要的连接装置,构成的材料不合适;防护不良,指无安全防护装置活不完善,无接地、绝缘或接地绝缘不充分,缺个人防护用具或个人防护用具不良;维护不良,指设备废旧、疲劳、过期而不更新,出了故障未处理,平时维护不良。
(2)物料。
包括:物理性物料,指高温物(固液气)、低温物、粉尘与气溶胶、运动物;化学性物料,是指易燃易爆物质、自然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危险、有害因素物质;生物性物料,是指病微生物、传染性媒介物、致害动植物、其他生物性危害、有害因素。
(3)有害噪声的产生。
包括: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等各种噪声。
(4)震动等。
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有:(1)不按规定方法操作,不按规定使用,使用有毛病的,选用错误,离开运转机械,机械超速,送料或加料过快,机动车超速,违章驾驶。
(2)不采取安全措施。
如不防意外风险,不放装置突然开动,无信号开车,无信号移动物体。
(3)对运转设备清洗、加油、修理、调节,对运转装置、带电设备、加压容器、加热物、装有危险物的容器操作。
(4)使安全防护装置失效。
如:拆除安全装置,或使之不起作用,或安全装置调整错误。
(5)制造风险状态。
如货物过载。
(6)使用防护用具的缺陷。
如不用护具,不穿安全鞋,使用护具方法的错误。
(7)不安全放置。
指在不安全状态下放置。
(8)接近危险场所。
(9)某些不安全行为。
如用手代替工具。
(10)误动作。
属于作业环境缺陷的有:(1)作业场所:无安全通道,间隔不足,配置缺陷,信号缺陷,标志缺陷。
(2)环境因素:采光、通风,温度、压力、湿度、给排水等。
疏于管理缺陷的有:(1)对物理性能控制缺陷的,设计监测处置方面的缺陷。
(2)对人失误控制的缺陷:教育、培训、监测。
(3)工艺过程作业过程程序的缺陷。
(4)作业组织的缺陷:人事安排不合理,负荷超限,禁忌作业,色盲。
(5)来自相关方面的风险管理缺陷:合同采购无安全要求。
(6)违反工效学原理;所用机器不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五、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后果。
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死亡(包括割伤、挫伤、擦伤、肢体损伤等)、疾病(如头痛。
呼吸困难、失明、皮肤病、癌症、肢体不能正常运动等)、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信誉、工作环境破坏、水和空气、土壤、地下水及噪声污染等。
六、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方法。
1、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风险评价的步骤。
识别作业活动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通常要划分作业活动,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部门划分或者将上述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
临时用电、动火作业、动土作业、吊装作业、受限空间作业、储罐内部清洗,带压堵漏,物料搬运,机泵(械)的组装操作、维护、改装、修理、焊接,取样分析,承包商现场作业等皆属于作业活动。
按岗位划分作业活动---作业活动清单作业活动清单识别危险、有害因素之前可先列出拟分析的设备设施清单设备设施清单2、常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预危险性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失效模式与影响性分析等方法。
其中较为容易掌握的方法主要是工作危害分析(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介绍一下这两种方法:1)工作危害分析。
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出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戴防护用品、办理作业票等不必要作为作业步骤分析,可以将其列入控制措施。
划分作业步骤不能过粗,但是过细也不胜繁琐,能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是如何进行的,对操作人员起到指导作用为宜。
电器使用说明书中对电器使用方法的说明可供借鉴。
作业步骤简单的用几个字描述清楚即可,只需说明做什么,而不必描述如何去做。
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应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
每一个步骤都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给自己提出问题,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碰着、装着什么东西;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险、有害因素的暴露,如毒气(氨)焊光(电焊)辐射等等。
危险、有害因素导致的事件发生可能出现的结果及严重性也应进行识别。
然后识别出现有的安全控制措施,进行风险评估。
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统观对这项作业所作的的识别,规定标准的安全工作步骤。
最终据此制定标准的安全操作程序。
识别各步骤潜在的危险、危害时,应按下述问题提示清单提问:(1)身体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体之间?(2)工具、机器或装备是否存在危险、有害因素?(3)是否接触有害物质?(4)作业人员是否可能滑到、绊倒或摔落?(5)作业人员是否可能因推、举、拉用力过度而扭伤。
(6)作业人员是否可能热或冷的环境中。
(7)是否存在过度的噪声或震动?(8)是否存在物体坠落的危险、有害因素?(9)是否存在照明不足?(10)天气状况是否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11)是否接触灼热、有毒或腐蚀性物质?以上仅为举例,在工作中问题远不止这些。
还可以从能量和物质上的角度进行提示,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
液化气体或压缩气体、易燃或有毒等。
工作危害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从事此项作业的人员受伤害,当然也不能使他人受伤害,不能使设备和其他系统受到影响或受到损害。
分析是不能仅为分析作业人员工作不规范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作业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即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更为重要。
工作不规范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工作本身面临的危险、有害因素都应识别出来。
我们在作业中强调“三不伤害”,及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在识别时,应考虑造成这三种伤害的危险、有害因素。
如果作业流程长作业步骤多,可以按流程将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
每一块为一个大步骤,可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案列 1 工作危害分析表2)安全检查表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险、有害因素、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
在以提问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
编制的依据主要有:(1)安全检查表分析时既要分析设备表面看得到的危险、有害因素,又要分析设备设施内部隐藏的内部构件和工艺危险、有害因素。
如:超压排放;自保阀门安装的位置和方向、安全阀额定压力;温度、压力等工艺参数的过度波动;保温保冷层的状态;容器管道的腐蚀;炉膛的超温、泄露;仪表的失灵;防火、安全间距、消防通道与装置的和储罐的间距;报警联锁;防爆电气的防爆问题、装置区的非防爆问题;消防器材的数量、类型;安全设施的状况;作业环境等等,在识别危险、有害因素时都要考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