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初稿修改意见

论文初稿修改意见

目录摘要、关键词1 中学化学课堂提问常见现象与剖析 (1)2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含义、特征与原则 (1)2.1 有效课堂提问的含义 (1)2.2 有效课堂提问的特征 (2)2.3 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 (3)3 中学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 (4)3.1 问题有效设计的策略 (4)3.2 提问过程的有效控制策略 (7)3.3 学生应答的有效评价策略 (8)3.4 教学实践的实施 (9)4 总结 (11)5 参考文献 (11)论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作者:陈婷婷(科学教育专业 09级)指导老师:李艳灵摘要:教师的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有效途径。

课堂提问的水平是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需要用教学提问去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生成的答案体现出最显著的学习成果。

有效提问可以增强学生的概念意识和概念理解,从而达到为理解而教,为理解而学的目的。

教师理应为学生提供既有助于概念内化,又能帮助他们掌握可在课堂内外不同情境中运用的其他学习方法的教学。

为进一步探讨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有效性,实现理解性教学的目的,因而对此进行认真观察和研究。

关键词:化学课堂;课堂提问;有效性On the effective design of chemical ClassroomQuestioningAbstract: Teachers 'questions arouse students' initiative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inspire students thinking. The Classroom Questioning leve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teachers teaching questions to ignite the fire of the students 'thinking, stimul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 to generate answers reflect the most significant learning outcomes. Effective questioning can enhance students' conceptual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so as to achie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understanding the purpose of study.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students with both contribute to the concept, but also to help them acquire the use of different situation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learning methods.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effective qu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o understand teaching purposes, and therefore this carefully observed and studied. Keywords:Chemistry class; ask questions in class; effectiveness1. 中学化学课堂提问常见现象与剖析1.1问题设计的指向性不够明确教师的问题指向不明,问题的提出背景模糊,容易导致学生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影响学生对问题进一步的思考。

学生会在思维上走弯路,歧路。

而教师也得不到提出问题时,希望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导致课上时间在无关的内容上的浪费,使课堂效率大大降低。

1.2问题设计的难易度把握不当教师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把握失准,会阻碍学生的有效思维。

在中学化学课堂中,仍有部分教师没有准确的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只是根据个人主观意愿设计问题,忽略了学生的客观知识系统,经常会出现提问太难或提问过易的情况。

问题设计过难,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学生无从作答或是不敢回答。

问题设计过易,则不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3问题设计的思考空间存在局限性提问目的过多专注在学生的思维结果上,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的达成。

教师的教学目的总是指向让学生尽快得到直接的知识,所设计的问题因而也直接指向了结果,使得提问的艺术性大大减弱,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索的一系列过程,如,问题分析,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

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1.4问题设计的节奏把握失准课堂提问的节奏直接影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节奏的把握应该以学生真实的课堂表现为依据,基于中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情况,设计合理的提问节奏。

首先在提问过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上,这段时间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

时间过长,学生的思考不充分,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时间过短,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降低学习效率。

其次,提问的数量要根据所学知识有所限制,问题过多,会造成学生的思维疲劳。

应该加强与其他的学习形式的结合,以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2.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含义、特征与原则2.1 有效课堂提问的含义“有效”就是指经过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后得到的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成果。

有效的教学取决于学生而不是老师,有效的教学是指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不单纯是指教师教的如何。

假如学生并没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学习到什么,或是根本不想学习,那么教师的教学便是无用功,是无效教学。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或者自身的发展缓慢,也属于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

因此,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能否通过教学活动获得发展,教学活动是否能做到以学生为本,是否能让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因此,即使我们的教学观,教学手法和教学理念不断变更,不断创新,我们的关注点应该一直基于教学过程中人的生存状况,其中学生和教师的生存状况尤其重要。

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而课堂的教学基点应立足于学生,提问应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最终达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乐于学,学会学,自主学,只有如此才是有效课堂提问。

并且所谓有效的提问主要是指那些能够使学生积极的组织答案并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有效的课堂提问具有参考性,发散性,开放性等特点。

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思维机制作出回答,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勇于创新,独立思考后作出答复。

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要精彩典型,注重培养学生的洞察力,逻辑推理能力,应着力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的长期发展。

(2)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言简意赅,具体有度,为学生回答问题提供明确的回答模式。

(3)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积极活跃地加入的课堂对话当中。

(4)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其年龄特点下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语言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适于自由发挥的语言环境。

(5)有效的课堂提问还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推论、概括、解疑,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在身体力行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6)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为学生提供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各概念之间明确的联系。

由此,可以对有效课堂提问的定义如下:有效课堂提问就是指通过教师有组织、清晰明确地、有目的地提出引起学生思维的、简短的、发人深省的问题,成功地引发、维持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且有效地引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能最终获得一些进步,因此实现自身的发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问,由此可见,有效提问应该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智慧。

2.2 有效课堂提问的特征有效课堂提问应具备以下几点特征:第一,提问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的外在动力。

而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兴趣,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产生寻求真理,自觉探索,继而自我追求的愿望。

在课堂提问中,如果教师能引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就会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良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在设置提问时不应该追求固定的答案,这样才能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让即使程度差的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以,开放性提问不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有利于激励学生踊跃回答,积极思考。

如果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进行思考与回答, 这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以及表达能力的塑造都会有一定的好处。

第二,提问的目的务必明确。

化学教师要实现协调、系统的教学活动,就要设计出前后协调,系统性强的一些问题,使这些问题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所给的提问,进行深入地思考,使学生按教师的教学思路层层深入的进行理解和表达。

只要教师基于教学目的做出了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指向思考作答,就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反之,如果教师的提问并没有基于明确的目的,就会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找不到知识重点,学习效率降低。

第三,提问范围需适度。

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范围过大,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使学生面对问题无从答起,达不到教师的提问目的。

依据心理学知识,经常复习运用学过的知识,巩固旧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并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使学生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获得新知,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灵活运用启发式提问的特征,采用多渠道、多层次的结构教学,使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会变好。

第四,问题要难易适度,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时,应该遵循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原则。

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难易适度,使学生的思考兴趣被激发,思考而有所悟,从而乐于回答。

如果问题太难,会使学生思考时没有头绪,无从答起;如果问题过易,容易使学生不经历思考过程,就做出回答,这样的提问没有太多的意义。

教师提问,首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经过思考,就会有回答的动力。

问题容易,学生只看表面,不能认真思考。

总之,教师因势利导的教学,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同时使学生从中有所感悟的问题,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探索,将获得的知识为己所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