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24.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这反映出A.周王通过赏赐青铜器笼络诸侯 B.分封制推动中原文化传播C.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水平高 D.工官制实现器物标准生产25. 杨朱主张沿着自己的私利行事,墨子强调不讲仪节约束地兼爱他人。

对此,孟子批判说:“无父无君,禽兽也。

”这体现了孟子主张A.反对私利 B.反对爱人 C.重礼尚义 D.民贵君轻26.《两汉三国学案》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

”这反映出A.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B. 政治生活的伦理化C. 汉代社会秩序混乱D. 儒学成为日常规范27. 王羲之40岁以后,给朋友的书信,抄写的文章,草拟的文稿等,凡是他的书迹备受世人珍爱、收藏,或作为书写字体的范本。

王羲之书法名满天下的主要原因是A.王羲之书法艺术难以模仿 B.人们好恶决定书法家命运C.造纸术改进便于艺术普及 D.社会氛围宽松与注重主体价值28.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会要、奏议、文集等应有尽有,卷帙浩大,为二十四史之冠。

这主要是因为宋代A. 中央集权加强B. 社会危机严重C. 文官政治发达D. 印刷术的进步29.明代中叶,“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

光绪年间,“熙攘往来,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

上述材料反映出明中叶到光绪时期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土地税始终高于工商税C.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加强 D.统治危机加剧民族危机30.下表为清政府在对外文书中,天朝”和“中国”词汇使用频率统计简表:上表信息的变化反映出A.中国国际地位下降B.清廷注重提升政府形象C.民族国家意识形成D.清朝对外观念有所调整31.西方人对《瀛环志略》给予宽容赞扬,而对《海国图志》未给好评,如有传教士认为其“伟大宗旨是讨论夷人的战略才能和优越之处,以及可供采纳以打败他们之武器”。

据此,西方人对当时中国译介西学的态度是A.惧怕中国产生抵御侵略思想B.拒斥中国宣传学习西方技术C.觉得介绍西方显得无知幼稚D.认为译介宣扬天朝上国观念32.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

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

据此可知,当时A. 士绅积极适应社会潮流B.绅商主导近代社会变革C. 变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33.《新青年》自1917年开始倡导“文学革命”,但1919年前注意新文学的人并不多。

1919年以后,白话文则以“一日千里”之势传播。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苏俄革命胜利的影响B.全国性爱国运动推动C.《临时约法》的执行D.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34.下表为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部分)阶级成分统计简表:由上表变化可知A.消灭地主是中共基本政策B.红军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C.边区政府注重根据地建设D.敌后根据地土改成效显著35. 1937年8月,国民党要员陈诚提出,只有“利用大规模战争,调遣各省区部队”,为最良好的时机。

建议得到蒋介石的认同。

该建议的实施A.有利于实现国共军事合作 B.统一了国民党内抗战思想C.消除了军阀拥兵自重局面 D.强化了对红军的军事围剿材料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 ——《管子》“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乘,故地不辟则城不固……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管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子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背景。

(12分)材料二明朝万历年间的湖广官员冯应京提出:“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事也。

”又提出:“(商贾)阜财通商,所以税国饷而利民用,行商坐贾,治生之道最重也。

”在“治生”思想影响下,明清时期一度出现“弃儒从商”的现象。

黄宗羲认为:“今夫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

(10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黄宗羲对传统抑末思想的认识?(3分)材料一般来说,在对抗日战争的研究中,既往视角更多集中在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方面。

即以革命范式来解读这段历史。

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从现代化化范式来看,一方面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又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荣维木《另一个视角:从抗日战争看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顿挫与嬗变》试以“抗日战争与现代化”为主题,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相关史识论证你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12分)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渐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劾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臣,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控,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9)4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

黄炎培于1917年联合蔡元培、宋汉章、梁启超等当时教育学界著名学者与实业界人士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学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提倡与推进职业教育的全国性组织。

很快,又创办了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刊物《职业与教育》,介绍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和最新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1918年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正规的职业院校——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基地。

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探索中,黄炎培提出做学合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育原则,黄炎培不但重视职业教育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而且还赋予了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和高尚人格的含义。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当时的实用主义思想密不可分,特别是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回顾总结了三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历程,并主动提出将中华职业教育社交给政府。

——燕明先《黄炎培对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贡献述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炎培创办职业教育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黄炎培对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贡献。

(9分)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35:BCBDC CDAAB CA40.(1)思想主张:城市布局因地制宜,不必方正、横平竖直;实施城市功能分区的制度;农本思想(农业生产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6分)背景:礼制等级思想(宗法等级制)破坏;铁器牛耕推广,农业生产与商业发展;各国变法图强。

(6分)(2)思想主张:治民生思想:通商可以丰富人民生活,增加财政收入,利于国计民生。

工商皆本思想:士农工商地位平等,手工业可以丰富商品,商业便于货物流通。

(4分)作用: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把发展商业与商品流通提高到与农业同等地位,否定了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提高商人社会地位和。

(6分)(3)认识:黄宗羲认识到商业关之民用的实质意义;否定后人不识时务地简单肯定或否定传统思想,而应区别对待不同性质商业的作用。

(3分)41.示例1: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2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现代化进程明显加速。

30年代中国实现关税自主,关税保护民族经济和支持财政的功能增强;实行币制改革,建立新的金融体系;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工业生产连续快速增长。

(3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掠夺中国现代工业所需的资源,将东北排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之外。

(3分)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的战争破坏,日本在沦陷区建立依附于日本的殖民地经济。

(3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被完全打断。

(1分)示例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2分)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增长,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沿海工业内迁,较大地改变了中国西部地区工业落后的状况。

(3分)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探索;减租减息、鼓励垦荒等经济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民的物质生活,促进抗日进步力量的增长。

(3分)中国摆脱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束缚,以平等的地位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此外,人民政治觉悟、民族意识提高,民族凝聚力加强,妇女解放等等,言之成理即可)(3分)抗日战争时期,也是中国新的现代化因素积累的重要时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新的历史条件。

(1分)44.(1)台谏趋于合流,监察权独立而强大;谏官选拔管理制度比较健全。

(6分)(2)有效加强对官僚队伍的监督;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促进了理学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9分)45.(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专门人才;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落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

(6)(2)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及《教育与职业》,提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新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