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甘军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表情述志的方法,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②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③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通过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
②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学生自由回答。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
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 征夫游子思乡之情。
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 女子相思怀远之情。
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 离愁别绪之情。
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 怀古伤今之情。
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 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称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
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
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
二、作家作品
张若虚(约660 -约720 ),扬州人,唐代诗人。
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清商曲辞、吴声歌。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
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
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
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 。
三、整体感知
1. 诵读评点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
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
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2. 学生朗读
3. 整体把握: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四、品读诗歌
(一)品读1—4 句
学生分小组讨论:
1.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画面。
2. 诗人用画家一样的笔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画?(学生讨论,自主回答,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答案。
)明确:空阔纯净清幽柔美朦胧恬静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3. 美读5—8 句(自读,小组派代表读。
)
(二)理:哲理思考
1. 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
(教师引导)
2. 齐读
3. 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他的感悟与其他诗人有何不同?(原文回答,齐答)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讲解: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
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
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
扩展: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讲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所以作者刚才忧伤的情绪有所缓和,我们可以称之为哀而不伤,因此语调要趋于平缓。
(三)情: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
揣摩情思
1.11-14 句你觉得哪些动词用的最为传神,试作分析。
2 .15-18 句中落花、流水、残月,夜雾等意象有何表达效果?
3 . 赏析“落月摇情满江树”(从景与情的角度,表达效果等
方面)
4.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
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月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体会意象:诗中落花、流水、落月,海雾等意象有何表达效果?
最后八句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海雾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
游子做梦也念念归家一一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
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落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海雾就似游子心中升起的惆怅,迷惘失落。
赏析诗句:“落月摇情满江树”,景——残月的余晖洒满江树,也洒满江面,残月余晖和江岸的摇动的树影都在在江水中荡漾。
树在摇曳,影
在摇曳,情思在
摇曳
情——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
效果——情景交融,诗欲止而情未了,让人回味无穷。
五、主旨
主旨: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
人间纯洁的爱情,与对人生真谛的追寻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该首诗
2. 课后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落花”“流水” 等意象的诗歌,总结古典诗歌中这些意象的普遍含义。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春江月夜美景——月升——美好兴奋
哲理思考——月悬——哀而不伤
游子思妇离情——月斜、月落——离愁别绪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