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电所接地设计问题

变电所接地设计问题

变电所接地设计问题的探讨
【摘要】变电所地网的设计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在具体工程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地网布置,敷设深度,腐蚀及热稳定校验等方面。

文章通过对变电所接地设计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对合格地网应有的全面认识。

结合具体工程设计,对一般接地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安全、可靠、切实可行的做法,以利于变电所的安全运行,控制工程造价。

【关键词】变电所接地探讨
1 前言
接地网作为变电所交直流设备接地及防雷保护接地,对系统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接地网作为隐性工程容易被人忽视,往往只注意最后的接地电阻的测量结果。

随着电力系统电压等级的升高及容量的增加,接地不良引起的事故扩大问题屡有发生。

因此,接地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变电所地网因其在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一次性建设、维护困难等特点在工程建设中受到重视。

另外,在设计及施工时也不易控制,这也是工程建设中的难点之一。

因此,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如何降低接地工程造价,本文从设计的角度谈谈变电所接地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2 关于接地电阻
2.1 接地电阻《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sdj8—79)中对接地电阻值有具体的规定,一般不大于0.5ω。

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当接地装置要求做到规定的接地电阻在技术经济上极不合理
时,大接地短路电流系统接地电阻允许达到5ω,但应采取措施,如防止高电位外引采取的电位隔离措施,验算接触电势,跨步电压等。

根据规程规定,主要是以发生接地故障时,接地电位的升高不超过2000v进行控制,其次以接地电阻不大于0.5ω和5ω进行要求。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110kv及以上变电所中,接地电阻值小于0.5ω即认为合格,大于0.5ω就是不合格,不管短路电流有多大都不必采取措施,这是不合理的。

2.1.1 接地的实质是控制变电所发生接地短路时,故障点地电位的升高,因为接地主要是为了设备及人身的安全,起作用的是电位而不是电阻,接地电阻是衡量地网合格的一个重要参数,但不是唯一的参数。

2.1.2 随着电力系统容量的不断增大,一般情况下单相短路电流值较大。

在有效接地系统中单相接地时的短路电流一般都超过
4ka,,而变电所大部分接地电阻又很难做到0.5ω。

因此,从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验算地网的接触电势和跨步电压,必要时应采取防止高电位外引的隔离措施。

2.2接地短路电流分析当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时,产生的接地短路电流经三种途径流入系统接地中性点。

(1)经架空地线—杆塔系统;
(2)经设备接地引下线,地网流入本站内变压器中性点;(3)经地网入地后通过大地流回系统中性点。

而对地网接地电阻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是入地短路电流。

所以,正确地考虑和计算各部分短路电流值,对合理地设计地网有着很大的影响。

2.2.1架空地线系统的影响对于有效接地系统110kv以上变电所,线路架空地线都直接与变电站内出线架构相连。

当发生接地短路时,很大一部分短路电流经架空地线系统分流,因此,在计算时,应考虑该部分分流作用,发生接地故障时,总的短路电流是一定的,只要增大架空地线的分流电流,就可减小入地短路电流,因此,降低架空地线的阻抗也是安全接地设计重要的一个分支。

架空地线采用良导体,正确利用架空地线系统分流,将使地网的设计条件更为有利。

2.2.2 入地短路电流从上述分析可知,入地短路电流是总的接地短路电流减去架空地线的分流,再减去流经变压器中性点的电流(也就是流经变电器的零序电流)。

如此计算,入地短路电流值相对比较小。

由于接地电阻允许值r≤2000i,所以接地电阻相应的允许值就比较大,设计也容易满足。

另外,对于一个给定的地网,其接地电阻也基本确定:从r≈0.5ρ/s可知,对实际的接地网面积减少有很大影响。

3关于接地装置的设计问题
3.1土壤电阻率的测量工程土壤电阻率的测量是工程接地设计
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受到测量设备、方法等条件的限制,土壤电阻率的测量往往不够准确。

各地地质结构复杂,变电所占地虽然不大,但多为不均匀地质结构。

现在的实测,往往只取3~4个测点,过于简单。

建议提高测量精度,设计采用《设计手册》中提供的计算平均电阻率的方法,使设计误差值减小。

3.2接地网布置根据地网接地电阻的估算公式:r≈0.5ρ/s式中ρ——土壤电阻率(ω?m);s—接地网面积(m2);r—地网接地电阻(ω)。

地网面积一旦确定,其接地电阻也就基本一定,因此,在地网布置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变电所的全部可利用面积,如果地网面积不增加,其接地电阻是很难减小的。

3.3垂直接地极的作用在110kv变电所中,一般采用水平接地线为主,带有垂直接地极的复合型地网。

根据r=0.5ρ/s可知,接地网的接地电阻与垂直接地极的关系不大。

理论分析和试验证明,面积为30×30m2—100×100m2的水平地网中附加长2.5m, 40mm的垂直接地极若干,其接地电阻仅下降2.8~8%。

但是,垂直接地极对冲击散流作用较好,因此,在独立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的引下线处应敷设垂直接地极,以加强集中接地和散泄雷电流。

例如,在330kv阿兰变电所的接地设计中,通过计算,接地网的设计全部由水平接地体构成,只在避雷针,避雷器附近敷设少量垂直地极,实际运行证明效果是较好的。

3.4地网均压网的设计根据设计规程规定,当包括地网外围4根接地线在内的均压带总根数在18根以下时,宜采用长孔接地网,由于110kv变电所占地面积一般不超过100×100m2,考虑均压线间屏蔽作用,均压线总根数一般为8~12根左右,故根据规程规定,一般采用长孔方式布置,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 关于接地引下线
当发生接地短路时,首先通过接地电流的就是设备接地引下线,
在我国八十年代的设计中,往往只取引下线的截面为主网截面的一半,这很不合理。

5 结束语
对合格地网的概念应有全面的认识,接地电阻应按实际的流经地网入地的短路电流计算,降低接地电阻、降低接触电势和跨步电压等都是合格地网要求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保证变电所接地的安全条件下,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地设计接地装置以便于变电所的安全运行和施工,降低工程造价。

参考资料:
1 建筑物防雷技术规范 gb 50057-94(2004版)
2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
3 苏邦礼,崔秉球,吴望平,等. 雷电与避雷工程.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29 - 33
4 机械工业部.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94.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100 - 101
5 关象山.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基本原理和初步实践经验.工科物理(副刊) ,1998 ,现代防雷专辑(一) :39
6 王时煦,马宏达. 现代建筑防雷设计方法及运行经验.最新现代建筑防雷与电气安全设计资料选集. 北京:电杂志社,1996. 1 – 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