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 《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中,比较受推崇的有卞之琳译本、梁实秋 译本、 朱生豪译本。
那么梁实秋作家的大家了解? 《哈姆雷特》梁实秋的散文 体翻译 用散文体译莎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实秋先生。
梁实秋先生以近四十年的漫漫 人生完成煌煌四十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盛事,海 内外能独自把莎剧全部译成汉语的, 迄今只有梁实秋先生一人。
并且他对待翻译 的态度与他的人生观一样,传统,十分严谨,一丝不苟。
在翻译莎士比亚时,他 经过大量的“爬梳剖析”, 最终选定未经任何增删的牛津版本作为原 文材料,还广泛阅读了许多莎剧专家的大量注释,作细致的比较鉴别,尽量使译 作与原作保持一致。
梁实秋的译文: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究 竟要忍受这强暴的命运的矢石, 还是要拔剑和这滔天恨事拼命相斗, 才是英雄气 概呢?死, ——长眠, ——如此而已;梁实秋采用了散文体, 把原文中的“无韵体”一律译成散文,而“原文中押韵之处则 悉数译为韵语。
”用散文体翻译莎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白话文运动 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于译为散文的原因, 他在 30 年代出版的莎剧译本的 《例 言》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这样谈到,“莎翁的原文大部分是‘ 无韵诗’,凡原文为‘无韵诗’,则亦译为散文。
因为‘ 无韵诗’中文根本无此体裁,莎翁之运用‘无韵诗’体亦甚自 由,实已接近散文,不过节奏稍微齐整;莎士比亚戏剧在舞台上演员并不咿呀吟 诵,亦读若散文一般。
所以译文以散文为主。
”“不过,所谓无韵诗 并不是等于把散文拿来分开排印,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他的译文不是单纯的直译, 逐字直译会成为令人无法卒读的文字, 也不是完 全意译,因为意译能产生流畅的文字,但与原文的语气和节奏相差太远了。
梁实 秋的散文译本通俗易懂,读起来不会那么枯燥,索然无味。
“死后还是存 在, 还是不存在, ——这是问题;”一个踌躇满志又迷茫敏感的 王子形象跃然纸上。
三.卞之琳的诗体翻译用诗体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有孙大雨, 方平,林同济等人,但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卞之琳先生。
卞之琳先生认为莎剧本
1/6
身是一种诗体,而他本人也是诗人,所以卞之琳是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典 型代表。
他认为,莎剧既然是诗剧,译文也要还其诗剧的本来面目,唯有如此, 才能充分保持原作的面貌,以复制出同样或相似的效果。
周珏良在《卞译莎士比 亚悲剧与素体诗的移植》一文中说:“卞译莎士比亚悲剧试用‘顿 ’的方法把英语素体诗移植到汉语中来是成功的,译文中诗的部分是能让 读者感到一种节奏感的。
” 卞之琳的译文: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要做到高贵,究竟该忍气吞声 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还是该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扫它个干净?死, 就是睡眠——因为汉语中没有音步, 所以卞译采用了模拟办法, 以一 个两个单音汉字作为一个节拍单位,合成一个“音组”为一“ 顿”,以顿代步。
再来看看行数的对应。
原文是 12 行半, 译文也是 12 行半, 做到了行数相等。
不仅行数相等,而且尽可能“对行翻译”,也就是说,译文的诗行顺 序与原文尽量取得一致。
在他看来,形似,而后神似,得形方可传神。
“ 形似”和“神似”,原本是文学 翻译,特别是诗歌 翻译力求兼备的品质。
真正的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艺术。
这样强调形 式,卞之琳先生是这样说的,“莎士比亚原著的面目是这样,要让读者看 到莎士比亚的原来面目。
”总之言之,卞先生的译文相当严格地保存了原 文的结构,形成了吞吐起伏的节奏,忠实地传达了哈姆雷特王子沉思的内容。
《哈姆雷特》哪个中文译本最好? 近百年来,中国已有多达近二十个不同译本的《哈姆雷特》,诸如邵挺、梁 实秋、田汉、曹未风、朱生豪、孙大雨、卞之琳、方平、林同济,以及姜维枫、 北塔等翻译家的汉译本。
在《哈姆雷特》几个有代表性的重要译本中,卞之琳的译本几乎是出现得最 迟的,却是最被称道的“精品译作”。
卞译《哈姆雷特》初版于 1956 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他晚年编校定稿的三卷本《卞之琳译文集》(2000 年安 徽教育出版社)中,他把译名最后确定为《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悲剧》。
作为著名 的诗人与文学翻译家,卞译《哈姆雷特》的优长,主要是吸取了此前各家译本的 长处, 用他自己的话说: “曾参考曹未风、 朱生豪译本(及其吴兴华校本), 加工中发现个别不谋而合处,未加更动,个别受启发处,已另行改进,即使晚近 才出版的林同济译本, 也在新近校订中用以鉴照。
”可谓集思广益。
此外, 卞译还按照莎剧的原样, 剧词有诗体与散文体的区别, 而不像别的一些译本几乎 全是散文化的。
梁实秋翻译的莎剧,每个剧本的前面都有《序言》,分别概述该剧的故事
2/6
来源、著作年代、版本历史与舞台历史,以及译本所根据的版本等等,而且 梁实秋还是唯一以一人之力完成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全部作品的中国作家。
莎剧中原文多有猥亵语,梁译做到“悉照译,以存其真” 。
朱生豪 1936 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 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 4 类编排,自成体系。
1941 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 先后译有莎剧 31 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 27 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 早逝。
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 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 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