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第七组教材分析

人教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第七组教材分析

人教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第七组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共包括三首古诗《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课文和习作写信、园地七组成。

《古诗三首》共包括三首古诗《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

《出塞》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夏日绝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当他们逃至今安微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个项羽拔剑自刎的地方,李
清照看当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感慨万千,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吟出这首诗。

整个诗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还思念项羽,思念他那种死也不肯逃过江东的英雄气概。

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精读课文。

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情感的要点。

因此,把这一段作为一个感情的突破口,请多位同学来细读这一段,并且边读边不失时机的加以追问;为什么围观的群众都紧紧的握着拳头?为什么洋人打伤了人还得意洋洋?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你仿佛听见了什么?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十分动情,朗读也一次比一次好,情感表达的也一
次比一次强。

在学生感情最为强烈的时候,要不失时机的出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材料,这些材料唤起了学生的爱国意识,萌发报国之情。

课堂上,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心情已和当时的周恩来一样,愤愤不平,使孩子真正的融入到课文之中。

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进行小练笔,回顾开始时候的内容,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孩子们纷纷写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梅兰芳蓄须》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本课讲了现代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段感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军想利用梅兰芳的影响粉饰太平,梅兰芳获悉后通过避居香港、蓄须、注射疫苗等方法一次次拒绝了日本人的邀请。

梅兰芳先生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戏,蓄须明志,直到战争胜利,他才剃掉胡须,重新登台演戏。

课文赞扬了梅兰芳先生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充分显示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习作7.写信,指导学生知道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掌握书信的书写方式和信封和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

坚持运用书信的形式与人交往,书信练笔。

语文园地七,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不一样,学习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
用。

2.单元重点:
(1)《古诗三首》共包括三首古诗《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梅兰芳蓄须》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习作7.写信,指导学生知道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掌握书信的书写方式和信封和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

坚持运用书信的形式与人交往,书信练笔。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

(3)语文园地七,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不一样,学习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用。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生字词的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文章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法建议】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

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主题语文丛书。

注意增加生字出现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在阅读中巩固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2.结合课件图片,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轻声读、自由读的同时边读边想象。

3.要从学习目的出发,合力搭建教学平台。

采取以读为主,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读中质疑,然后归纳问题,找出对于理解文本具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指导学生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

教学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身边的美景。

结合课文提示对习作进行指导。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

【注意事项】
1、依据教材编排的梯度和层次,逐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2、重视引导学生借助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要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

4、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5、要多给学生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机会。

【课时安排】
21、《古诗三首》 2课时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23、《梅兰芳蓄须》 2课时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1课时
习作写信 2课时
园地七 2课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