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必要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给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带来巨大挑战。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在国际上被广泛用来防治环境污染事故。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广;成就;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保浪潮席卷西方国家,环境责任理论随着公民环境权理论的建立获得了极大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也随之繁荣起来。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由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因投保责任范围内的污染环境行为而造成他人人身伤害、财产损毁等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提供保障的一种手段。
一、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推广中取得的成就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大连市率先推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项新业务,2007年12月《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后将它作为一项环境经济政策推广,5年后环境保护部和保监会再次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环境污染强制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政策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1980年中国加入《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2007)、《关于加强二恶英污染防治的指导意见》(2010)、《太湖流域管理条例》(2011)、《“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11)、《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201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均
以法规或政策的形式,规定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地方立法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江苏省、辽宁省、河北省、河南省等均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做了相关规定。
二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配套技术规范制定有序推进。
2010年环境保护部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了《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氯碱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环发[2010]8号),为科学量化氯碱企业环境风险程度、合理确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费率水平,提供了具体和可操作的技术依据。
2012年11月环境保护部以环办函[2012]1299号文的形式,向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13个经济综合部门提供了《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2年版)》,该名录为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银监会、安监总局等部门制定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税收优惠、安全监管和信贷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提供环保依据。
三是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截止2012年,中国已在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相关试点,投保企业达2000多家,承保金额近200亿元。
2008年至2011年,湖南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累计保额12.3亿,发生理赔54笔,赔款831万。
保险覆盖的面包括化工、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砷制品、涉镉等高环境污染风险企业。
中国人保财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保险企业推出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
各地除发布地方性法规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做出规定外,一些地方提出了鼓励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配套措施。
2011年11月四川省发布《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2012年年湖南省把环境污染责任险写入地方性法规,2012年6月广东省出台《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
2012年年底内蒙古自治区、2013年年初陕西省等省份也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推进试点。
二、继续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且受害地域广、受害人数多、赔偿数额大、环境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巨大,如2007-2009年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分别为462次、274次、418次;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3278万元、18186万元、43354.4万元;污染事故赔偿事故罚款总额分别为927万元、807万元、2168.1万元。
这些环境污染事故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赔偿罚款压力,同时也给给受害人带来难以弥补的身心伤害,仅靠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手段已经远远不够。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国际上被普遍用来防治环境污染事故,是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污染企业来说,承担巨大环境污染损失赔偿和治理费用会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甚至使企业濒于破产,运用保险手段可以有效转嫁、分散环境污染风险,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发展。
同时,为了降低保险费率,企业会想方设法降低污染危险等级和保险费负担,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对政府来说,企业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企业自身无力担负,政府往往承担着主要赔偿责任和治理任务,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
压力,如2009-2011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分别为4525.3亿元、6654.2亿元、6592.8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33%、1.66%、1.39%,仅仅靠政府增加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是远远不够的。
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可以减少政府负担,将事后的环境污染损失由财政补偿转变为事前的保险安排,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利于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对于受害人来说,环境污染具有潜伏性、间接性、复杂性等特点,使得受害人在取证时面临许多困难,司法救济和行政救济的漫长、较为繁琐的程序也会使受害人身心疲惫,无法获得及时、充分的赔偿,受害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护。
利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以及时补偿污染受害者的损失,降低环境污染事故对人民群众的不利影响,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展望
继续推广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应对我国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的现实要求,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促使其快速恢复正常生产;有利于发挥市场监督机制作用,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使受害人及时获得经济补偿,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试点过程中没有法律保障成为环境污染责任
保险推进中的最大难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承保方式、承保范围、
费率厘定、赔偿限额、索赔时效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还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各类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认识不足,缺乏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专业技能等。
因此,在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环境风险和环境救济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明
显的优势,我国应加快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立法实践,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投保方式、承保范围、赔付率、保险费率、承保机构、索赔时效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同时,还应加强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建立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激励机制、建立环境救济基金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进行补充,并加大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宣传力度,培训一批专业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从业人员等,实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我国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小林.环境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2):249.
[2]王学冉.环境污染赔偿责任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上海保险,2012(02):32-35.
作者简介:
王一惠(1989-)女,汉族,陕西汉中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