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窦娥冤》学案

《窦娥冤》学案

《窦娥冤》学案
一、学习要点
古代戏曲的特点
.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
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

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

此外还包括舞台
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

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
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

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 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
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
江河。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

戏曲并没有像话剧那样用“三一律” 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

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

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
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元杂剧
元杂居叽也叫北曲杂居叽这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有的名称。

元杂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北曲各宫调的声情虽与南戏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变宫、变徵两个半音,故从总的音乐风格来说,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

与南南曲相比,北曲用韵较严,每套曲只押一韵,中间不换韵,而且韵脚密,几乎每句都押韵。

元杂剧的结构:一本杂剧一般分为四折,或加“楔子” 在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

一折不等于现代戏剧的一场,而是以唱完一套曲子为标准。

也就是说,一本杂剧要唱完四套曲子,而且只能由主角一人唱曲,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

其他脚色只能念白。

“套曲”是与“只曲”相对而言的,把许多“只曲”连缀起来成为“套曲”。

这种连缀有两个条件:一是“只曲” 的次序,什么曲牌在前、什么曲牌在后,基本固定;二是“套曲”中的“只曲”彼此属于同一“宫调”里的曲牌。

用四套曲子以上的杂剧极少见的。

偶尔
有的题材,作者认为写一本四折不能容纳和完成主题思想,就以多本的形式解决。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用了五本二十一折。

戏剧语言包括科介、宾白和曲词。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
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数韵语,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

课文内容
.内容结构
本文节选的是第三折。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
一个楔子。

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课文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3个部分:
第1部分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部分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写窦娥诀
别婆婆。

第3部分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写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三桩誓愿
连写三桩誓愿,使用递进手法,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