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
2 、扶阳固脱: 治疗脱证、中气不足而下陷 之病。取其温补助阳 3 、消瘀散结: 治疗气血瘀滞之疾。(急性、
慢性)取其温通阳气、调气机、和营卫的作用
4、防病保健:治疗扶正气、抗病邪,
常用保健穴:多用关元 气海 命门 足三里
5
四、灸法的种类
(一)艾灸 艾炷灸——用艾绒。 (直接灸、间接灸) 艾卷灸——用桑皮纸包成长圆筒状。 温针灸——针+艾灸结合 温灸器灸——形状名异 (二)其他灸法:
7
直接灸图
8
(1) 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Nonscarring moxibustion)
操作 : 定穴 — 粘附液 — 中小艾
炷——点燃至轻微灼痛—更换至 3-7壮——皮肤轻度红晕。 适应证: 慢性虚寒性疾病(哮 、眩晕、腹泻等) 皮肤涂少许油——易粘
9
(2)
瘢痕灸(化脓灸)
(Scarring moxibustion)
17
回旋灸
18
温和灸
19
雀啄灸
20
2.实按灸
太乙针灸:人参、三七、肉桂等 雷火针灸:沉香、乳香、木香等。 研末,纸卷如爆竹式。 操作:燃着用垫上布或数层纸包裹,趁
热按。
主治: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
21
实按灸
22
(三)温针灸——针柄上加艾条或艾绒 (Moxibustion with warming needle)
35
热证可灸论
孙思邈在其著作中可见很多热证用灸的处方, 在此方面有其独到见解。 1.痈疽施灸 2.脏腑实热施灸: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 3.狂证施灸:狂邪发无常…灸间使,男左女右, 随年壮 4.阴虚内热施灸: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 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5.湿热证施灸:五淋,灸大敦三十壮
32
简史2
明代是针灸全盛时期,发展了“雷火针灸”、 艾卷灸以及灯火灸、阳燧灸等 此时期有:《神应经》、《针灸聚英》、《针 灸大成》、《本草纲目》、《医学入门》、《针灸 问对》 清代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吴亦鼎汇集历代名家灸法编著《神灸经纶》: 介绍灸法并重视候脉、辨证,为本书主要特点。是 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灸疗专著
Moxibustion
1
一、概述(Introduction)
灸法的概念: 灸——灼、烧之意。 灸法——利用某些易燃材料熏熨体表的部位, 调整经络脏腑,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的特点:与毫针的刺激方式不同、治疗 作用相互补充:
《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腹痛、吐泻、中风脱证
及各种寒厥、大汗亡阳之证。 隔附子饼灸 ----阳痿、早泄、遗尿、疮 疡久溃不敛等阳虚证。
11
隔姜灸
(Moxibustion insulated with ginger )
操作:定穴—生姜片(0.2-0.5cm 穿孔 )— 大中艾炷 — 点燃至尽 — 除灰 烬 —— 反复 5-10 壮至皮肤潮红(其 间更换姜片) 施灸程度: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适应证: 一切虚寒病证、受寒所致 的呕吐、腹泻和痹痛等。
12
隔蒜灸
(Moxibustion insulatsed with garlic )
操作:定穴-独头蒜(0.2-0.5cm 穿 孔)-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 5-10壮至皮肤潮红(其间更换大蒜) 适应证:肺痨、瘰疬、肿疡初起等
铺灸法(长蛇灸):
13
隔盐灸
(Moxibustion insulated with salt)
33
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之时,常灸关 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 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扁鹊心书》:保命全形,灼艾第一。
《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34
现代医学对艾灸的研究
艾灸对调动人体一切内在的积极因素,增 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灸 法能温养细胞,旺盛循环,增加抗体,改变血 液成分,调整组织器官的功能。 根据中药的药理测定,艾叶含0.02%的挥 发油,并含艾醇和苦味酮等主要成分,及维生 素甲、乙、丙、丁和其他物质(钾、钠、钙、 铝、镁),具有解热、兴奋中枢神经等作用
30
●三伏灸:
时 间:三伏:
夏至之后第三、第四庚日,立秋后第一庚日
处 方:白芥子 马兜玲 生姜汁等 操 作:制成约1.2*1.2 *0.5 cm饼 状 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2-5小时 禁 忌:同化脓灸
31
灸法发展史简述
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左传》:公元前518年医缓诊晋景公 医案
马王堆(墓葬于公元前168年)出土《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记载灸疗的起源、适应证、处方及禁忌症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书载论火灸者27条,提 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准则 东晋 葛洪撰《肘后卒救方》倡导灸疗的先驱 唐 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倡灸药结合,灸针并用, 唐代已有专业“灸师” 元代罗天益强调温补脾胃用灸、防治中风用灸
(二)顺序 先后顺序: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 灸量的顺序:艾伫先小后大 壮数先少后多 (三)补泻方法
〈灵枢、背俞〉“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来也。”
**施灸时要防止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
26
(三)禁忌 (contraindication)
部位:面部 血管 关节 机体状况: 阴虚阳亢、邪热热毒炽盛、 虚劳出血等 孕妇:腹部 腰骶部 (四)灸后的处理 水泡 化脓的处理 (五)把握适应证 热证可灸否?
36
灸后调摄法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认为,灸后若不讲究 调摄,则灸而无功。“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 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入 室静卧,远人事,员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 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 冒寒。……今人多不知恬养,虽灸何益?”
37
关于灸疮
灯火灸、天灸
(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
6
(一)艾炷灸
(Moxibustion with moxa cones)
艾量——壮:壮人之数、
– 壮丁之力
灼之语转《说文》
艾炷大小:
小如麦粒、中如枣核、大如橄榄。
1、直接灸:明灸、着肤灸
(Direct moxibustion) (1) 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2) 瘢痕灸 (化脓灸)
39
隔姜灸操作
40
隔姜灸吹火
41
16
(二)艾卷灸 (Moxibustion with moxa cones )
●艾条:清艾、药艾:
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 也称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 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 1.悬灸( Held moxibustion)
温和灸:相对固定2-3cm,灸10-15min
雀啄灸: 上下移动 如啄食 回旋灸:距离相对固定,左右或旋转
(1) 有称:神阙灸。只适于脐部。 操作:食盐填敷脐部置艾炷点燃 大中艾炷 点燃至尽除灰烬灼痛时换 炷,反复(5~9壮) 适应证: ──寒邪入里所致腹痛、 吐泻、中风脱证及各种寒厥、大汗亡阳 之证。
14
间接灸
15
隔附子饼灸
(Moxibustion insulated with monkshood) 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 操 作:定穴 附子片、饼 (直径3cm,厚5cm-1cm 穿孔) 大 中艾炷 点燃至尽 除灰烬反复 5-10壮,以皮肤红润为度 适应证:──阳痿、早泄、遗尿、 疮疡久溃不敛等阳虚证。
2
二、灸用的材料:
(Materials for moxibustion)
以艾为主: 艾叶、艾条、艾绒 《本草纲目》:艾叶能灸百病. * 其它材料: 灯心草 药捻 药锭 * 现代灸热器
*
3
艾叶的性能与特点:
艾叶----易燃、气芳香,辛温味苦,热力温和,
易透达深部、便于制作艾绒、艾炷、艾卷。 《本草从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 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 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 百病。
27
That’s all
28
为什么要用陈久的艾绒施灸?
陈艾
──燃烧慢,火力温和,烟少,燃烧后 艾灰不易脱落
新艾
──含挥发油,燃烧快,烟雾大,艾灰 易脱落,灼伤皮肤
29
长蛇灸:
大蒜500g
自大椎腰俞穴2.5-6cm铺敷蒜泥一
层。大椎、腰俞穴上置中炷,直至 口中蒜味。 ──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四)温灸器灸
(五)其他灸法
1、灯火灸
2、天灸—— 药物灸、发泡灸
(Crude herb moxibustion) (1)蒜泥灸 (3)天南星灸 (三伏灸)
23
(2)细辛灸 (4)白芥子灸
温针灸
24
灸盒、灸筒
25
五、灸治的注意事项 (Precaution of moxibustion )
(一)适应证:一般以虚证、寒证和阴证为主
艾叶的采集与加工
3--5月 暴晒--捣碎--筛去梗砂--反复 ----淡黄色艾绒(粗细)。 《孟子、离娄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 艾——多用陈艾。 (新与旧不同)
4
三、灸治的作用
(Function of moxibustion)
1、温经散寒: 治疗寒湿痹痛、寒邪所患疾病。
《素问 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 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灸疮与疗效有关:《针灸资生经》凡着艾得灸 疱,所患既瘥,若不发,其病不愈。 灸疮保护法:清洁,勿感染 灸疮不发 1.“食发物促使化脓,在初灸10日内,可食鲜鱼、 鸡、羊肉。”(杨继洲语) 2.艾条灸辅助化脓:连灸2~3天即可化脓。 3.已化脓则不必再吃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