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点78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考点79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考点80 人大代表的产生考点81 人大代表的职责考点8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考点83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2)我国的政党制度考点84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考点85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考点86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考点8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我国的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考点88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考点89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考点90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考点91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点92 我国的宗教政策(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考点92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考点93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考点94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我国民主主体即人民---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人民与公民区别:人民是政治概念,公民是法律概念,共同点:公民中绝大多数都属于人民2.人民代表(地位、产生、权利、义务)⑴法律地位: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⑵与人民关系:人民代表来自人民,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⑶产生与任期:任期都是5年间接选举:①全国人大代表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代表③市、自治州人大代表(县以上)直接选举:④县、自治县、区人大代表、⑤乡、民族乡、镇人大代表(县及县以下)⑷权利:审议权:审议各项议案表决权: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人大代表有权依法,向人大提出议案。
质询权:人大代表有权依法,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
⑸义务: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律规定的职权,行使国家权力。
②人大代表要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⑴性质: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⑵与其他机关的关系: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⑶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①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②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③任免权: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的权力。
④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
⑷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我国的立法机关)⑸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代行其部分职责。
以便更好发挥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常委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是人大的辅助性工作机构,如预算委员会。
⑹权力机关体系: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地方人大与全国人大一起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⑵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⑶决定因素: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⑷内容: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人民代表大会)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②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③加强人大自身建设④总之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
⑺优越性:适合我国国情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补充】: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元首、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等①国家元首:不是个人权力的体现,而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是一个国家在实质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和对外的最高代表。
我国国家元首为国家主席。
②权力机关是人大。
立法机关:指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机关。
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
③行政机关:是指国家的管理机关,通常称为政府。
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一)中国共产党1.地位:是,是。
地位的确立是由党的和决定的。
2.性质:的先锋队、的先锋队3.宗旨:4.指导思想:三个代表: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坚持党领导的意义:①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③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思想、(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1).邓小平理论(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我国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地位: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 政治制度2.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_______,各民主党派是______ (是多党合作,不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______ __________。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政治原则。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
(“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互相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
)④多党合作以_____ ___为根本活动准则。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持,在宪法规定范围内享有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同时又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 )。
3.政协:①政协性质: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政协性质决定:政协职能≠国家职能)②政协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不是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发展。
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我国重要国情之一:我国是国家。
2.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原因: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②我国坚持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处理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⑴ ____________原则。
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具体表现: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已少数民族代表所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
⑵____________原则。
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各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⑶____________繁荣。
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的)。
⑷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关系:,。
(右图)⑸我们的态度:珍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自觉履行宪法所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⑴地位:是基本的民族政策,也是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⑵含义:在国家的下,各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的制度。
⑶核心内容:,是指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招待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内容: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⑷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级):、、()⑸民族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⑹前提和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从而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适合国情,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四、我国的宗教政策1.地位: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2.内容: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
⑴.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含义①内涵:有信和不信的自由;有信不同宗教的自由;同一宗教中,有信不同教派的自由;有不同时间信仰宗教的自由。
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方面。
既保护信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教的自由。
这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政党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⑶.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国家主权在宗教事务上的体现)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效,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⑷.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原因: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1)要求他们爱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2)要求宗教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3)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4)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3.科学态度对待宗教⑴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