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2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部编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2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12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一)
在课堂上,我努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读出感情,读出收获。

(1)初读课文。

老师在导入课文之后,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感知文本,使阅读不再盲目,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2)自读课文。

如果说初读课文是为了感知故事梗概,那么自读就是对阅读的更进一步了。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2.做游戏,利用游戏提高兴趣,提高质量。

游戏一直是孩子们所期盼的。

我就利用做气球游戏这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完成对生字的把握,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使学习变得开心、快乐。

3.创设情境,深入引导。

1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由此及彼,深入思考。

我就用具体的问题,创设出相应的情境,让同学们在想象中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中心意思,从而获得体验。

从而体现出育人的目的。

我们的教学往往会有一些遗憾。

这节课也是。

在对生字词的理解过程中,我总结的方法不够全面,同时,我对这节课掌握得太多,没有把更多的阅读的权利留给同学们。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一个做错了事能及时改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故事背后的寓意。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2
1.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

在课文中整体认读。

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

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有效的。

2.读故事,悟出道理。

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

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揠苗助长》教学中: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等,联系上下文来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让学生做做动作,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在说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例如:说说“巴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什么叫“自言自语”?做做“喘气”的样子……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我让学生来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周围同学说说他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什么样子,这样在形象的展示同时通过说话练习就可以非常自然而贴切地理解“筋疲力尽”了。

二、成功之处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喜闻乐
3
见的一种文学体裁。

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

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在转移话题时过渡衔接不太恰当,略微有些生硬,这点也是我日后需要着重研究的地方。

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没有做到进一步指导,使同学更深刻的联系实际。

一方面是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有点牵学生鼻子走的心理,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

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

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

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含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到位。

4
(三)
《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

明确本则寓言的寓意成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课文通过古时候一个种田人想让他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个愚蠢的办法——把禾苗往高处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成坏事。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

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一、教学效果:1.以多种形式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的读课文,最后到分角色读文。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文章的意思就不言而喻,在总结寓意时也就得心应手。

2.古文与白话文对照读。

正好我们班部分同学参加了小古文社团活动,学过这篇小古文,让他们朗读给全班同学听,一方面增加了他们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通过对照学习,学生更好理解了文本的意思。

教学从课题着手,引导
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