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料施工注意事项
35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36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37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f、直观目测检查注意点
问题 冒黄烟 沥青裹附不均匀 混合料在车上堆积高 混合料在车上容易塌平 可能原因 混合料温度过高
热仓料、沥青温度低,搅拌时间不合 适
原因同上,沥青用量偏少 沥青含量高、细集料偏多,温度较高
混合料无光泽
离析
沥青老化或沥青用量低
在级配范围内选2~3个初始级配,根据经验选 一个初始沥青用量(油石比),采用马歇尔击 实仪成型,试件直径为100mm,试击后依据 空隙率情况定级配。 对夏季温度高、高温持续时间长(比如江苏、 浙江、广东、福建、安徽等省份),重载交通 多的路段(比如沪宁等要道),宜选用粗型密 级配沥青混合料(AC-C型),并取较高的设计空 隙率。 对冬季温度低、且低温持续时间长的地区(比 如青海),或者重载交通较少的路段(部分二 级道路及更次等级道路),宜选用细型密级配 沥青混合料(AC-F型),并取较低的设计空隙率。
15
配合比
为确保高温抗车辙能力,同时兼顾低温抗裂性能 的需要。配合比设计时宜适当减少公称最大粒径 附近的粗集料用量,减少0.6mm以下部分细粉的 用量,使中等粒径集料较多,形成S型级配曲线, 并取中等或偏高水平的设计空隙率。 根据公路等级和施工设备的控制水平,确定的工 程设计级配范围应比规范级配范围窄,其中 4.75mm和2.36mm通过率的上下限差值宜小于 12%。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性能, 使沥青混合料容易摊铺和压实,避免造成严重的 离析。
二、拌合
拌合控制要点:
a、设备精良:良好的温控系统和准确称量系统是拌合控制的重点, 要对其温控系统和称量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和校检,并配置打印装置, 统计分析打印记录、分盘和总量校核,判定拌合楼的稳定性。有良好 的除尘设备(两级除尘装置); b、冷料仓数量要配置合理,冷料供料装置标定曲线要标定准确;
上料原则是“少装、 勤装” 加高冷料仓之间的挡 板高度,防止窜料
注意:在进行马歇尔击实试验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 混合料的击实温度及装料,以减小马氏结果的离散性。和级配调整原则 b、沥青用量调整原则 c、松散沥青混合料恒温老化过程 d、粉胶比 e、分料均匀性 f、脱模时间 g、理论密度的确定 h、体积指标概念 i、VMA
34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e、拌合时间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以沥青均匀裹附集料为 准,每盘混合料生产周期不宜少于45s,(其中干拌时间不少 于5~10s),改性沥青和SMA混合料拌合时间应适当延长。
特别注意: ①拌合后场必须安排专人进行测温、温度、 出厂时间进行记录,并签发运料单; ②拌合操作人员尽量不要随意调整拌合参 数,如出现等料、溢料、温度、风门开口 度、产量等问题,应与试验人员协商解决; ③拌合混合料前,应提高集料加热温度, 如有热仓料温度不够现象,先排几锅干料, 温度合适后,再进行拌合 ④在雨季施工时,加强对装载机的管理, 避免一铲干料,一铲湿料,导致拌合温度 忽高忽低。
32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c、烘干筒转速要和冷料上料量匹配,温度探头要经常校检, 确保矿料温度可控,矿料能够充分烘干;
除尘不良
33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d、热料仓筛网尺寸宜与原材料规格相对应,确保冷、热仓筛 供料均衡,筛网要定期检查、清刷,以免破损和堵漏; 常见混合料热料仓筛网尺: AC-13:AC-13:3.5mm、 6mm、11mm、16mm; AC-20:3.5mm、 6mm、 11mm、22mm; AC-25:3.5mm、 6mm、 11mm、22mm、31mm;
26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一、原材料
1、沥青 沥青进场后,应对每车沥青进行三大指标检测,合格后, 方可入罐。 沥青储存温度不能过高,避免老化:
有一定的流动性即可; 24小时内能达到生产温度即可; 参考:90~100℃。不宜超过120℃。 储罐有搅拌。从储罐中取料进行沥青各项指标检测。
沥青加热方式:
24
试验段
6、施工缝的处理方式; 7、制定施工级配控制范围; 8、检验施工组织及管理体系、施工方案的适应性,以便指导大面 积施工; 9、根据试铺段的进度、作业长度等情况,修订施工组织计划,提 出合理的工艺控制参数和改进措施;
25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1、原材料 2、拌合 3、运输 4、摊铺
5、碾压
6、交通管制 7、其他
29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2、集料
B、加工特性 *与加工设备、加工工艺有关的指标 针片状 含泥量 级配组成 棱角性 砂当量
在这些指标特性中,“资源特性”往往受产地和成本制约,可选择 的范围很小,但现在主要问题是对“加工特性”不够重视,尤其是针 片状、料型规格。 集料关键之处就是要稳定。
30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a、空隙率低、稳定度低 原因:沥青用量大/细集料用量多。 解决方法:调整沥青用量,减少细集料用量。 b、空隙率低、稳定度合格 原因:沥青用量大/级配断档 解决方法去:调整沥青用用量。 c、空隙率满足要求,稳定度差 原因:级配不佳/集料与沥青粘附性差 解决方法:调整级配或更换集料 d、空隙率高、稳定度合格 原因:细集料用量少,级配差
级配差
38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二、运输
1、运输车辆装料前须安排专人检查车厢的清洁程度,是否 喷涂隔离剂,机械部人员同时检查车况; 2、拌合楼卸料仓门与运输车辆高差不宜过大,运输车在装 料时,必须前后挪动两到三次位置,减少混合料装料时的离 析;
39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3、无论远、近或冬、夏,都应用蓬布或双层蓬布夹棉毯覆 盖,保温、控制温度差,防撒落污染、防雨,车身外侧应有 保温措施; 4、运输车每次卸料必须倒干净,如车厢内有剩余混合料, 应及时清理,防止结块影响摊铺质量。
%油石比 VMA-油石比关系曲线
23
试验段
生产配合比验证(试拌、试铺)
试铺段的目的:
1、拌合机按确定的生产配合比结果进行试拌、铺筑试验段,并取 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同时从试铺段上钻取芯样观察空隙率的大小 ,由此确定拌合机的拌合时间、拌合温度、出料温度等,提供正 式生产的标准配合比; 2、确定适宜的施工机械及机械组合方式; 3、通过试铺确定摊铺方式,摊铺机振捣器、夯锤频率,摊铺速度 ,摊铺温度,梯队摊铺时,摊铺机的拼装宽度和宽度协调方式; 4、通过试铺段确定碾压机具类型及碾压组合方式,碾压温度、碾 压速度、碾压遍数等; 5、确定沥青面层的松铺系数;
一、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
1、目标配合比设计的目的 确定各档材料的比例、沥青的用量,空隙率的标准,以满 足下列要求:
抵抗 车辙 疲劳开裂 低温开裂 老化 水损害 提供
抗滑能力 施工和易性 经济性
8
配合比
2、目标配合比设计流程
不合格
集 料、 矿 粉
沥 青
不合格
材 料 试 验
材 料 试 验
f、脱模时间
成型好的试件最好在12小 时后脱模。
20
配合比
g、理论密度的确定
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密度应尽量采用实测法,测试前 老化2小时。 当沥青混合料的理论密度实测条件不具备时,根据集料 的状况,实测集料的毛体积相对密度和表观相对密度, 综合计算沥青混合料的理论密度。
颗粒尺寸小于6.4mm
21
配合比
h、计算指标概念
质量 空隙率 VMA
有效沥青体积
空气
沥青 吸收沥青
空气质量 = 0 沥青质量 总质量
单 位 体 积
集 料 毛 体 积
吸收沥青的体 积
集料 有效 体积
集料
集料 质量
22
配合比
i、VMA
VMA在选择级配和确定沥 青用量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 VMA 作用。 但我国规范中并不严格要求 VMA满足指标要求。据研 究发现若VMA-油石比成 凹形抛物线关系,当VMA 处于谷底附近时,混合料对 沥青用量敏感性较小,有利 于施工现场控制和质量保证。
沥青混合料 施工质量控制
镇江市官塘新城路网工程A4标项目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
1
主要内容
01 准备工作
02 配合比 03 试验段 04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2
准备工作
1、材料准备、检验
对经招标程序确认购买的沥青、集料、矿粉、 添加剂等重要材料,供货商必须提供最新的外委 检测报告(检测项目必须全覆盖)及质保书; 对已经进场的沥青、集料、矿粉、添加剂等重 要材料除按自检频率要求检测外,还需每种材料 进行一次外委检测(检测项目必须全覆盖)。
3
准备工作
2、拌合站场站建设标准化
4
准备工作
2、拌合站场站建设标准化
反坡排水
5
准备工作
3、检查
a、拌合设备 b、运输设备 c、摊铺设备
d、碾压设备
4、校检
a、拌合设备计量、温控系统 b、试验仪器
6
配合比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三大流程 目标配合比设计 生产配合比设计 生产配合比验证
7
配合比
10
配合比
3、问题
a、生产配合比设计控制环节? b、生产配合比设计与目标配合比设计的关系? 调整冷料下料比例,选择 适宜的筛孔尺寸和安装角度
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沥青用量 生产配合比设计的沥青用量 三者相 差不大 于0.2%
保持冷热仓料供 料均衡
经试拌合格确定的沥青用量
综合确定沥青用量
11
配合比
4、配合比过程中遇到问题及调整
d、恒温过程
将沥青混合料在击 实温度下放入烘箱恒 温30~45分钟,以 保证沥青被吸附过程 和击实温度均匀性。
19
配合比
e、粉胶比
粉胶比即合成级配中0.075mm筛孔通过率与有效沥 青含量之比。 一般情况混合料的高、低及疲劳性能会随着粉胶比的 增大而增大,到某个极限时减小,密级配一般推荐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