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1000字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怀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他决心以满腔的热血浇醒世人的决心和意志的真情流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对敌人坚决斗争的态度和对人民无限深情的真实写照;“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是他对斗争的残酷的最清醒的认识;“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是他面对敌人残酷杀害革命青年无比仇恨的最有力的回击……微凉的夜风踩着战斗的鼓点扑向我的面颊,轻轻合上书本,我仿佛看见那个有着直竖头发,“一”字胡须,穿着长袍,拿着烟斗的人迈着铿锵的步伐向我走来,皎洁的月光在他的身上镀上一层银白色的光辉——那是党的光辉,是名族的光辉,是新中国的希望之光,它照耀着我们前进的路。
《药》恐怕是《呐喊》中革命主义最强烈、最能震撼人心的一篇文章了。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而大众却不支持他,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的去看热闹。
“华夏”本是一家人哪!夏瑜应该依靠老栓却没有,老栓应该支持夏瑜却没有,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
以互不关心为始,以同归于尽为终。
鲁迅先生通过夏瑜这一角色,表达出同情、赞美,也表达出当时民众的落后愚昧,统治者的凶狠残忍。
同时也一语双关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
但文中在清明节坟头出现的花环,说明革命者仍然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
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鲁迅是座巨大的磁场,紧紧吸引着我的目光,吸引着我的思想,吸引着我走进他用心营造的《呐喊》的世界。
他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是一座座开采不完的矿藏。
一心想吃人却被别人吃掉的孔乙己,把迅哥儿喊成老爷的闰土,陷入二难的爱情困境的的娟生和子君,看似疯癫实质革命的狂人……鲁迅先生用他解剖刀式的笔,犀利地为我描绘出思想前进的方向。
毛主席曾说过:“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名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虽然鲁迅被狗急跳墙的反动当局逼近了上海的外国租界,但他决不妥协的立场绝没被囿于高墙之内。
是他笔杆子的斗争带给了我们如今在党的阳光照耀下的新中国,是他的顽强改变了我幼稚的想法,让我明白:阳光总在风雨后,让我学会了追求,学会了奋斗,学会了直面苦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