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我们该怎么做?
王阳明针对此症,对陆澄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事上磨练,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事上磨练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这就是“和”,就是良知本体 。
无需外求,向此心求得 比例即人格 圣人境界,无我利他的境界
~致良知,知行合一
➢ 思无邪。 ➢ 心正、念正、行自正、果自正 ➢ 去一份私欲,即复得一份天理 ➢ 慎独、戒慎恐惧 ➢ 静时省察克治,动时事上磨炼 ➢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六项精进
➢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 要谦虚,不要骄傲 ➢ 要每天反省 ➢ 活着,就要感谢 ➢ 积善行,思利他 ➢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 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 虚伪。
3.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如果我们用现代心理学来描述“良知”,就是这样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境时,它不会导致我们的直 接反应,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快速评价思维,这个评价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而 是自动闪现,迅如闪电,如你所知,这个评价思维就是良知。
致良知,我们该如何做?
Thanks
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致良知的结果
➢ 幸福圆满、喜悦 ➢ 智慧:心纯见真 ➢ 事业成功:心性VS经营
1.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王阳明说过这样的话:“在心体上不能遗留一个念头,有如眼中不能吹进一丁点灰尘。一丁点能有多少呢? 它能使人满眼天昏地暗了。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例如,眼中放入一些 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睁开。”
➢ 依良知而行 ➢ 逆天理而行
➢ 即循天理而动,得天助,顺之 者昌
➢ 逆天理而动,失道寡助,逆 之者亡
~敬天爱人
➢ 敬畏天理 ➢ 敬人者,人恒敬之 ➢ 爱人者,人恒爱之 ➢ 作为人,何谓正确?
~吾性自足:无需外求,向此心求得。
心
私欲
➢心如明镜
➢私欲即镜上污垢
➢心纯见真
➢蒙蔽智慧、做出错误的选 择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 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 是良知,为善去恶是致 知。
比如得到一笔确凿的不义之财,我们最先出现的是对这份不义之财的是非评价,而不是行为、情绪和 生理上的反应,这个是非评价就是良知。它先天而来,自动自发,不受你控制。
4.为善去恶是致知——方法论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有个困惑,当然也是我们的困惑。他问:“静坐用功,觉得此心异常强大,甚至想着如果 我们遇到某某事,必能轻松解决。可一遇事就蒙了,真是烦躁。”
部门周讨论会
学习蒋总致良知和稻盛哲学 学习心得分享
主持人:吴晓翠 日期:2016/2/25
致良知和稻盛哲学 学习心得分享
-蒋猛
圣人之道,心学也
提升心性,拓展经营
人生的目的:磨炼灵魂,让自己的 灵魂,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比出 生的时候更加高尚一些。
心、志、智、行、果、命Fra bibliotek~天理即良知 良知
天理
➢ 知善知恶是良知 ➢ 冥冥中天道运行的规律:敬 畏、仁爱、因果法则
我们于此可以知道,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
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这就是王阳 明的世界观: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2.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人人皆有良知,为何有人会流芳千古,有人则遗臭万年?为何有人出类拔萃,有人 却碌碌无为?为何有人是善人,而有人就成了恶人?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的人生观出了问题。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 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
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有了善恶, 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
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
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气所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