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高一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一、作者视窗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现在山东省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其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和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

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入世出世的准则。

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是孤独高傲的。

他认为“人皆可成尧舜”。

他高举“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

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他还把人民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

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

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

他将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

他用“得道”与“失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这种用人观,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下,不失为一条良策。

若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唯亲等皆可杜绝,我们深为孟子的远见卓识叹服。

《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露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

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明力。

二、写作背景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

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

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

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

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三、基础梳理1.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 通____________(2)王说. 通____________(3)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通____________(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通____________(5)盖.亦反其本矣 通____________(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____________(7)赴愬.于王 通____________(8)刑.于寡妻 通____________(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通____________(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____________(11)是罔.民也 通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1)抑⎩⎪⎨⎪⎧ 抑.王兴甲兵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2)若⎩⎪⎨⎪⎧ 以若.所为若.是其甚与其若.是(3)诸⎩⎪⎨⎪⎧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不识有诸.(4)之⎩⎪⎨⎪⎧ 未之.有也王之.诸臣以羊易之.舆薪之.不见(5)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6)幼⎩⎪⎨⎪⎧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王⎩⎪⎨⎪⎧ 王.之所大欲然而不王.者(8)为⎩⎪⎨⎪⎧ 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9)是⎩⎪⎨⎪⎧ 是.不为也吾不为是.也(10)爱⎩⎪⎨⎪⎧ 我非爱.其财吴广素爱.人3.古今异义(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诚.有百姓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抑.王兴甲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莅中国..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吾不为是.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朝.秦楚(5)危.士臣(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特殊句式(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2)未之有也(3)吾何快于是(4)不见保(5)曰:“有之。

”(6)欲辟土地6.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________。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劝说________放弃______,采纳“________”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

四、文本助读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通过这次谈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从而宣扬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结构图示】五、小组合作1.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

答:2.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你怎样理解孟子的回答在文中的作用?答:3.翻译下面这段文字,说一说孟子说此话想表达什么观点。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答:4本文论辩一波三折,迂回曲折,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考点链接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③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④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你是问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齐桓晋文之事答案1答案(1)“已”,读yǐ(2)“悦”,读yuè(3)“肢”,读zhī(4)“彩”,读cǎi(5)“盍”,读hé(6)“途”,读tú(7)“诉”,读sù(8)“型”,读xínɡ(9)“矣”,读yǐ(10)“斑”,读bān(11)“网”,读wǎnɡ2答案(1)副词,难道,岂/连词,还是(2)这样/像/如果(3)各位/之乎,兼词(4)代词,代“事”/助词,“的”/代词,代“牛”/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动词,以……为老人/名词,老人(6)动词,以……为幼儿/名词,幼儿(7)名词“君王”/动词,“称王”(8)介词,替/动词,“做”(9)动词,肯定判断词/代词,“这些”(10)动词,“吝啬”/动词,“爱护”3答案(1)古义:吝啬,舍不得。

今义:爱护、喜爱。

(2)古义:的确,确实。

今义:(心意)真实;实在;的确。

(3)古义:怜悯,痛惜。

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隐秘的事。

(4)古义:难道,岂,副词,表示反诘。

今义:向下按;压制。

(5)古义:中原。

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6)古义:代词,“这些”。

今义:常作判断词。

4答案(1)“树”,名词带宾语“之”活用动词,种植(2)“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着(3)名词“王”受副词“不”的修饰,做动词,“称王”(4)朝,使动用法,“使……朝见”(5)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6)第一个“老”字及下句第一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老人”、“以……为幼儿”的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