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 %。四川省的废水排放总达22.8亿吨/年,超过环境容量的 60%。 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污染, 10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 1049条河流中,7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水系 的五分之二成为劣五类,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 一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支 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 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 单位GDP的排污量则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生 产率却是人家的几十分之一。(《南方周末》2005,10, 20) 我国的环境更难以支撑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 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
工程伦理学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 委员会(WCED)。 1987年该委员会在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 未来》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 因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上,人类 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的话,就必须改变目前 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工程伦理学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内地近年来的圈地运动愈演愈烈,从1996年10月底 到2004年10月底,中国整整减少了1.5亿亩耕地, 超过国家耕地总量的5%。圈地热来自房地产热的 持续升温,巨额利润的诱惑不仅使得中国的耕地面 积大幅减少,也让无数农民流离失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均居住面积有了很大 改善,目前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3.7平方米,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2平方米,达到世界中高 收入水平。
工程伦理学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在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 “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 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 危害的发展。”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 与发展大会上,《里约宣言》的公布,标志着 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环境问题是人类自然观和发展观等基本观念 所影响的行为的必然结果。
工程伦理学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2、人类应遵循何种伦理准则?(人类社会) 应该在全球范围内遵循环境公正的道德原则。 环境公正是指环境利益和负担的正当分配。 对人类生存环境共同的责任,共同享有健康 的环境。 代际间公平地享有地球资源。
工程伦理学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欧盟各国城市生活垃圾主要 采用填埋(卫生填埋)方式处理。 填埋带来的危害和潜在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填埋渗滤液对 地下、地表水的污染和填埋气对大气环境的破坏引起人们越 来越多的重视。 欧洲各国实现了垃圾的分类收集:垃圾在家庭和办公区、在 街道和商业区设有明显投放标志的分类收集容器。 分类收集的垃圾被运往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经光电识别分 离,再经破袋、破碎、筛分等工艺,分别将有机垃圾用于厌 氧消化产沼和堆肥。红色袋装的可燃垃圾,经挤压造粒制成 衍生燃料(RDF)或直接送往垃圾焚烧场焚烧,金属经磁选 收集后再生,其余无机物填埋处理。
二、工程活动与资源、环境 中国人口50年来由6亿增长到13亿,而可居住的土地 由于水土流失从60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平 方公里。 地力贫弱、土质盐碱化、沙化、工业垃圾污染、生 活垃圾污染。 我国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经成为劣五类水,3亿 多农民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污染 严重的空气,1500万人会因此染病。《文摘周报》 2005,5,24 禽流感、SARS、口啼疫各种变异疾病的出现。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据专家分析,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 目标,按照现有资源利用方式和污染物排放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将是现在的4-5倍; 如果要保持现有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 的经济产出),就必须提高4-5倍; 如果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要求环境质量有 明显的改善,则资源及生产效率必须提高8-10倍。 因此,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原材料的循环和利用 水平,是资源效率与使用效率双提高的必然选择。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工业化突飞猛进。从1990年到2001 年,中国石油消费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 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10种 有色金属增长276%。这样的消耗速度,迅速消耗了国内大 量的资源。 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 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锌土矿不足2%。 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铜将达到 70%,铝将达到80%。我国的国内资源再也难以支撑传统工 业文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将剩下6种,5年后60%以上的石油依 赖进口。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可持续发展的工业 生态工业: 废料资源化; 物质循环封闭化(回收的过程尽力保持物质性能); 产品和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有的消费需要可以以 服务替代物质消耗,有时不需要一趟飞行,而是需 要一个电话或电子邮件); 能源节用与无公害能源开发; 能源脱碳化。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1981年,丹麦政府规定啤酒和软饮料只有使用“可重复使 用的包装”才可上市出售。丹麦联合酿酒公司99%的瓶子得 到回收,有些瓶子重复使用达30多次。 2002年,宝马德国公司国内汽车回收处理再利用的部件已 达到99%。 2000年,世界一些国家的废钢回收率,德国为80%,荷兰 为78%,奥地利为75%,美国为67%,而中国仅达20%。 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的《循环型经济构 想》,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境保护产业创 造近37万亿日元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 2000年德国废物循环利用率约为50%,废物回收利用年产 值约400亿欧元,就业人数24万,成为德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和扩大就业的新动力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可持续发展的牧业 全世界羊绒年产量为14000-15000吨,中国约为10000吨,占 世界总量的70%。中国羊绒的40%来自内蒙。中国畜牧业的 发育程度远不及澳大利亚、新西兰。 羊绒是动物纤维中最优秀的一种,一只山羊年产毛绒50-80 克,山羊对草场的破坏相当于绵羊的20倍。 内蒙全区牲畜存栏数超过7000万个羊单位,而整个自治区 草场的理论载畜量只有4000多万个羊单位,超载率超过 30%。 中国年加工羊绒能力在2000万件以上,占世界总量的2/3以上。 中国出口羊绒衫1000万件左右,全国羊绒加工企业达260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包含对两个问题的回答: 1、人对自然的正当权利和必要义务是什么?(人 与自然) 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界限的终极目标是人与自然 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人有权利用自然,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 这种权利以不改变自然的基本秩序为限度。 另一方面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存在的事实,保持自 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给予补偿。
工程伦理学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向两个方面演变。 一是继续加深其伦理色彩,引起社会学、经济学、 政治学、人文地理学及文化学的关注,从而形成一 个新的特殊的研究视角。环境问题的恶化迫使各学 科重新检视自己的基本问题和研究范式。“可持续 发展”从“伦理学的新标准”成为“道德的最高准 则”。 二是向最初的环境侧面回归,定位在解决环境问题 的方法上。强调技术的亲环境性、强调发展政策、 强调制度的转变。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三、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有机农业:减少或停止使用农用化学品;恢复传统 的轮作、间作、休耕制度以维持地力;为作物提供 有机型养分。 生态农业:用各种生态原理驾驭农业生产,以达到 物质的自我循环和能量的自足。如初级生产者提供 农作物,二级生产者提供家畜 家禽、鱼类,其 消费者是 人,分解者是微生物。 持久农业:其伦理基础是 “够用原则”,只生产够 用 的农产品,控制人口和消费增长。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法国Lille,1994年,建造了满足50万人垃圾排放 (400t/d)的垃圾分选中心,将室内分类收集的垃 圾进一步分成11种不同种类的物品,将其送至各回 收工厂。有机再生中心将生物废物(厨余及庭院垃 圾)堆肥后用于农业。 ……将可腐有机废物进行厌 氧产沼发电,每年可发电15000Mwh。 法国Lille市政当局调整了废弃物管理政策,禁止垃 圾填埋,代之以“少扔、多选、工艺更先进”最大 限度地回收和利用所有废弃物的城市废弃物综合治 理的新政策。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抓虫机器人 农作物的害虫,直接危害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长期 以来都是使用化学农药,造成严重的果实污染,危 及人类,而且造成大面积土地、水源污染。我国单 长江流域每年使用农药70余万吨。 发明:(美国)农村抓虫机器人可在田间拉网式行 走,用红外线定位寻找害虫,然后用机器手将虫放 入机器人身上的发酵罐,发酵后产生可燃气体,燃 烧发电作为机器人动力,可24小时全天候工作,一 举两得。 其他发明:生物灭虫、光灭虫、声波灭虫。
工程伦理学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工程伦理学
第十一讲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 本身的和解。” __________恩 格斯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延续的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全球进入了“发展”的高潮。 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 基金会,1980年共同出版了《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为可持 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0年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 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确保全球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