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
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发投入高,产品的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的国际性强,以及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好等特点,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和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7)》中相关产业分类标准,目前我县新材料行业某某公司的某某产品属于新材料类别。
具体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如下:
一、总体发展情况
新材料产业属于我县的新兴产业,起步较晚某某公司的某某产品2018年建成投产。
2018年,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亿元、实现利税++万元。
2019年1-3月份,5家新材料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加++%;实现利税++万元,同比增加++%。
虽然我县的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晚,但在某一领域仍具有领先地位。
++公司的核心产品聚醚醚酮(PEEK)是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是替代国外同类进口的高科技材料。
目前全国仅有2条生产线,产品主要应用于医疗方面的人造假肢和人造骨骼、航空航天工业、核电工业、高铁工程系统、运载火箭、手机主版等高科技的生产制造领域。
二、经验做法
(一)坚持全员上阵强力招商。
成立了县领导亲自挂帅,
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招商机构,明确了招商责任目标。
通过广泛收集招商信息、定期发布工作动态,密集拜访知名企业、商会、大学科技园及创投机构,联合相关机构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招商恳谈会等方式,促成了新材料重点项目签约或达成合作意向。
(二)做好协调服务。
我县5家新材料企业,有4家被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家纳入全县30家重点工业企业行列。
定期召开运行分析会议,调度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项目建设情况,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利用政策扶持企业发展。
与发改、科技等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引导支持企业组建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新材料创新载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缺乏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与高端化、新型化的发展趋势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少、参与创新研发少、生产跟踪仿制多,普遍存在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少、关键元器件和核心部件受制于人。
多数企业仍在“引进—加工生产—再引进—再加工生产”的怪圈里挣扎,使得“中国制造”产品中缺乏“中国创造”元素,只能依靠廉价销售与低层次竞争寻找出路,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新材料投资分散。
作为发展主体的新材料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投资分散,成果转化率低,产业链不够完整。
还有的新材料企业大多集中在中下游环节,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三)资金缺乏。
新材料产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研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原材料、生产设备、市场销售等各项费用都非常高,企业投入大,造成资金紧张。
目前,++4家企业的资金缺口分别是8000万元、3000万元、3000万元、2000万元,共计1.6亿元。
四、下步发展形势预测
未来几年内,新材料产业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产值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速有望维持在20%以上,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家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新材料产业市场潜力逐步释放。
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另外,新能源汽车、可穿戴设备、航天军工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也将进一步刺激新材料产业的增长,加快核心关键材料的突破。
五、2019年计划实现目标与下步工作措施及建议
2019年,我县新材料产业计划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亿元,同比增加23%;实现利税5500万元,同比增加29%。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项目建设,培育新的增长点。
近期重点抓好两个项目的推进工作。
一是++公司投资2亿元的建设年产2万套环保工程风机、3万套环保工程用水
泵项目。
二是++与中德合资伟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新建年产10万套的环保新风换气项目。
(二)建立自主创新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
建立健全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
坚持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经费支出,重点扶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强化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之间紧密关系,深化产学研合作。
(三)发展高端产品,完善产业链条。
加强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
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强化企业创牌意识,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产品、企业品牌的生成,形成新材料行业的名牌企业群体和名牌产品集群。
(四)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创新人才。
实施创新人才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大新材料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吸收国外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激励和竞争机制。
同时,鼓励新材料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我国新材料企业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