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的误用“10日起,随着沿海槽东移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所加强,风向以西南风为主,气温又将上升,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持续高温日……”这是2012年7月9日《解放日报》第5版一则消息中的一句话,其中“有望”一词值得商榷。
有望,意思是有希望,即希望达到某种状况,或者盼望实现某种愿望。
所以,“有望”的事,总是符合人们意愿的。
例如:今年农作物长势良好,有望又一个丰收年。
最近他的竞技状态良好,这次比赛有望取得更好的成绩。
然而,持续高温对人们日常生活不利,一般是不受欢迎的,大家都不希望、不愿意过持续高温的日子。
所以,“有望”迎来持续高温的说法不当。
这个“有望”宜改为“有可能”。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屠林明走近作者(续上表)相关知识词韵律诗押韵用诗韵;而词的押韵则是用词韵。
诗曾是科举考试的项目,诗韵是官定的,作诗不准出韵,要求很严。
而词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
唐代以及词最盛行的宋代,一直没有关于词韵的韵书。
唐代基本上是按诗韵填词。
宋代突破了诗韵的限制,倾向使用口语,叫“依声填词”。
明以后,开始有人总结宋词用韵的实际规律,编写词韵。
所以,实际上是先有宋词,后有词韵。
后编的词韵,当然想要尽可能地涵盖绝大多数宋词,但不可能涵盖百分之百。
清朝道光年间,戈载编著的《词林正韵》,较为精密,为后来词界所遵用。
识记字音蓦.然(mò)阑珊..(lán shān)旌.旗(jīnɡ)锦襜.突骑.(chān jì) 娖.(chuò)“气”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是三条横线,像空中浮游的云气。
本义为云气,引申为气候,又引申为人的气势、气质。
“气”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气”组成的字大都与气体有关,如“氛”“氢”“氟”“氤”“氲”等。
青玉案·元夕阅读《青玉案·元夕》,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词的技巧】(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物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2)“宝马雕车香满路”这句是从什么角度写元宵夜景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句是从什么角度写元宵节的热闹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答案:(1)从视角角度写元宵夜的灯光和烟火。
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用“花千树”比喻满城灯火,用“星如雨”比喻满天烟火。
“千树”“如雨”都带有夸张的色彩,写出了烟火和灯光之多。
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这句主要从视觉、嗅觉角度写的。
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了观众很多,前来看花灯的人,男的骑着高头大马,女的乘着雕花豪华车,男男女女的衣服都熏了香,怀里揣着香袋,过路的人多了,满路盈香。
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写出了元宵之夜一派奢华的景象。
(3)这句主要从听觉、视觉角度写的。
“玉壶光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玉壶”来比喻地上旋转的烟花。
这句描写箫鼓声声,动人心弦,彩灯飞转,令人眼花缭乱,整个夜晚都是“鱼龙舞”,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
生动形象地渲染出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们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的欢庆氛围。
2.【鉴赏诗词的意境】(1)在下阕中诗人用“蛾儿”“雪柳”等描写元宵佳节哪种女子?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怎样的特点?(2)作者在千百度的寻找和望眼欲穿的等待后终于找到了“那人”,不难看出诗人对此人倾注的无限深情,那么“那人”是怎样一个人?答案:(1)盛妆的贵族女子,写贵族女子,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写她们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身份的高贵。
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
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
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2)她是词人的意中人。
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
3.【鉴赏诗词的技巧】(1)“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这两句都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当时妇女头上所戴的装饰品,这里用来指代元宵之夜上街游玩的贵族女子。
“暗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
上阕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阕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只是陪衬。
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艺衡馆词选》),这首词中寄寓了诗人自己什么样的“怀抱”?答案: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
写这首词的时候,词人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
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
“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地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王国维就曾把本词的最后一句话认为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三大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国维这一说法的理解。
答案: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鹧鸪天阅读《鹧鸪天》,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词的意境】请分析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案:上阕忆旧,描绘了一个带领义军,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少年英雄形象。
2.【鉴赏诗词的语言】赏析词中“拥”字和“飞”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拥”字写出作者年轻时率部征战疆场的英姿和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飞”字写出义军回击敌人的力度和战斗的激烈。
3.【鉴赏诗词的意境】请分析词的下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案:下阕刻画了一个晚年失意的末路英雄的形象。
少年英雄年岁已老,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只有用上万字的“平戎策”向人换“种树书”。
4.【鉴赏诗词的语言】下阕着一“叹”字引领,请结合诗句简析“叹”的内涵。
答案:“白髭须”言岁月已逝而壮志未酬;“春风不染”言语中透露出诗人无可奈何却又心有不甘的感叹;“却将”一句以典型的形象突出现实对理想的嘲弄,有“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沉痛之感。
光阴流逝的春愁、无人理解、报国无门、理想破灭的士愁。
5.【鉴赏诗词的情感】试分析“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的意境和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岁月虚度,表达了作者愁苦萦怀、英雄迟暮的落寞情绪。
6.【鉴赏诗词的技巧】试鉴赏本词所运用的一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答案:这首词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上下阕今昔对照,用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对比今天年老失意,不被重用,朝廷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抱负的悲哀。
一“追”一“叹”,悲壮对照。
上阕激昂着对当年领导义军进行抗金的将士的赞美,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下阕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不甘心年老,对志不得伸的处境充满悲叹。
上阕雄壮,气盖万夫;下阕悲凉,心伤透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词的技巧】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答案: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是为了表达词人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情感。
暗用典故。
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鉴赏诗词的语言】“中间多少行人泪”中“行人泪”的意蕴深广,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行人泪”指逃难民众的泪水。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行人泪”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3.【鉴赏诗词的情感】“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句中“望”“可怜”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长安,代指汴梁,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词人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愤慨!4.【鉴赏诗词的技巧】“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词中“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
引用“青山”指代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
词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
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5.【鉴赏诗词的意境】“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答案:鹧鸪的叫声凄凉。
面对外敌入侵,朝廷一味妥协,久未收复中原,所以当诗人听到这个声音时内心充满愁苦,这一意象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收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6.【鉴赏诗词的情感】(1)结合全词,请简要概括“江晚正愁余”中“愁”字所包含的情感。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及下阕,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答案:(1)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收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收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
忠愤→自信→悲愤,可谓一波三折。
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项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与众不同的一项是(B)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B.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D.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解析:B项,结合诗句作者的身世经历可知,为喜悦之泪;A、C、D三项均为伤心之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