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与我的人生

马克思主义与我的人生

马克思主义与我的人生一小时候的马克思主义我和大家一样,出生于上世纪末,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正在处于第九个五年计划,经济发展一片大好势头。

然而,对我们西北偏远山区的影响却是甚微的。

(这也只能是中国地域发展不平衡的悲哀)我没能紧跟经济时尚发展潮流步伐,在我的记忆中,影响我更多的是当时家里一本本发黄的书籍--《邓小平与社会主义》,《科学的社会主义》,以及现在看来对我影响颇深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当然,这本书在我小时候是我看不懂的,对马克思的理解开始来自于村里老人们的交谈。

在那个时候,我从老人们那儿听说了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马克思列宁带领的和美国佬,英国佬不同的道路。

我也听说了马克思是一位很伟大的英国人(虽然后来知道了是错的),他和另一个德国人恩格斯协作了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相对成熟这个十分曲折的过程。

在那个时候,关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我其实是很不了解的,刚开始只是觉得读起来很上口,很有意思。

后来也就在母亲的箱子里发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本书,也曾读过几章,可实在是觉得枯燥,很没趣味,比起小时候的一些游戏,那就更不能说了,所以也就没看多少(更不用说是理解多少),就将书籍丢置一边了。

不过也就是那个时候,在我的头脑意识中种下了马克思及其主义的种子。

二高中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等到小学乃至初中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也还是甚少的,(那好,我们就直接跳过这个阶段吧)。

马克思主义的入门得从高中政治开始。

高中政治对马克思主义应该说了做了一个系统的介绍,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谈起对我的人生,对我的影响,最大的,其实也是和我们自身最相关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了。

说到这,又不得不提俩高大上的词语—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是我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初现和形成阶段,在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的影响很大,很深远。

(不过也都是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的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方面——物质与意识,认识与实践就基本给我指明了处理三种关系——自身与自然,自身与他人,自身与自身以及对外在事物的认识和主动实践方面的方向。

就物质和意识而言,马克思哲学认为,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

这三点对于当时处于高考迷茫的我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具体地说,把我从当时空想各所顶尖名校拉回到现实当中来,让我脚踏实地地分析实际水平,确定高考目标。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指导我怎么在外界诱惑的情况下,保持内心的平静,以实现“宁静以致远”。

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类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

当时啊那句‘人类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在当时是很激励我的。

还有好多在当时被我“自我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细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高中时代的影响,确实是非常之多啊。

跳出它对我实实在在,具体事物的影响之外,我觉得更多地是教会我一种科学的,理性的,在什么时代都适用的思维方式。

三大学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说要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对理解马克思主义而言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用大学的观点或者说是在大学生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时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是我们增长学识,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更是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阶段。

大学是我们中学理想终结的地方,是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系统时间段,我们应该立足于当下,制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阶段性人生目标,我们偶尔也会觉得迷茫,偶尔也会有挫败感,孤独,崇拜以及缺乏激情,因此我们要学着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快与大学这个小社会适应好,目标和理想应该是在激情中实现的。

正确的价值观对我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那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究竟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具体的指导呢?这还得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条经典:物质与意识,认识与实践。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对我们而言。

除了要针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比如说我擅长什么,哪些我又不足),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脚踏实地地学习之外,还要灵活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能仅停留在教材表面,而要深入地去理解内涵,更要与实践(其实就是自己当前所处的客观环境条件和以后的发展)结合起来,切不可只是基于个人的意愿和想法出发。

另外一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也是我们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

这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止几次得要处理班级(或者说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比如说像马克思课的读经典展示,出题环节。

毫无疑问,我们团体合作得好了,自然是给我们团体争了光。

不过你也在此过程中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等。

类似的例子还有社团活动,小组任务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

我们个人利益的不断实现,个人的不断发展,归根结底要靠社会主义集体事业的巩固和发展,靠我们国家整体的强大,比如说,你想去健身,可如果我们国家穷,没有几个专业一点的健身馆,你上哪儿去找专业的指导和训练。

而社会利益是由集体创造出来的,离开了个人利益,也就没有集体利益可言了。

总结起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积极进取,努力奉献,将推动社会集体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个人利益的满足提供物质基础;个人利益的实现,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反过来激发人们去巩固发展社会集体利益。

针对大学生消费这块儿,我们再说说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属马克思认识论范畴,也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决定了人们的消费观;意识具有反作用,消费观影响了生产结构、生产方式甚至生产力。

消费观影响着人们消费心态、消费心理,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市场经济和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大学生中存在攀比心理,盲目跟风、随大流,重外表不注重实质,缺乏对自身物质基础的考虑,这是没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没有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缺乏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品质的表现。

很多大学生贪图便宜购买大量暂时用不着或用不完的物品。

人人都想购买价廉物美的产品,于是在商场搞促销打折活动时购买了大量东西,不管用得着用不着、用得完用不完,特殊是一些女生。

无形之中造成了很多浪费。

这体现了理性认识的不足,注意感觉知觉表象而缺乏概念推理判定,没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这种消费观作用下,其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就要求我们从不断的实践中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形成健康的消费观,从而形成自我良性思维,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既然刚才谈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我们就稍微深入认识一下。

辩证法,任何事物都存在好的一方面跟坏的一方面,所以说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就跟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样。

本来看起来是坏的一件事,但是没到最后就不能判定它到底是好是坏。

就如同你大三大四决定考研,报考学校的时候。

因为决定了就不能或者说不可以再轻易改变,这件事情就是这样,既有好处,又有坏处。

好处是可以让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好目标,奔赴自己理想的殿堂。

因为只有一个选择,所以付出的努力自然要多一点。

坏处是可选择性太小,一旦没有被录取,就只能重新来过或者走上另外一条路,导致的后果就是多花费了一年的青春,其实按照经济学机会成本来算,还不仅仅是一年的青春时间。

但是后者也是有好有坏的,因为你有可能在重新来过后榜上有名或者你走了其他的道路,却在那条路上走得是很潇洒,很光彩。

所以说任何事物你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结合我们的生活来看,辩证法是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透过现象看本质”。

所以要用理性的眼光看问题。

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能惊慌,要认真仔细的分析,找到事物的本质所在。

即解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科学范畴。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

所以抓住了主要矛盾,即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这跟我们在解题的时候是一样的,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要冷静的思考,然后找到题目中的关键所在,这样便能事半功倍。

如果看到很难,就一味的惊慌,也不认真思考,那样的话只能浪费时间,最终也不能解答问题。

还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要学会分清两者,不要错把次要矛盾当主要矛盾。

抓不住事物的关键,就无法解决问题。

当然马克思与我们的生活还有很多相关的地方,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

而且我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中就应用了马克思。

学习马克思,更好的认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相关主题